東北網4月17日電 從3月7日到3月17日,10天的時間裡,哈爾濱市「120」急救中心共出動了25次車輛和人員,緊急搶救自殺者。自殺事件由年前平均每天不到1例增加到現在的平均每天2.5例。從『120』的記載情況可以看出,自殺者中既有14歲的中學生,也有70多歲的老人,而超過半數的則是年齡在30歲至50歲之間的中年女性……據專家介紹,出現這種情況的多是因為內心過度地緊張、焦急和痛苦,往往會表現出認知失調、行為失常、社會適應能力下降。這正是抑郁癥的典型反應。
4月初,黑龍江省某縣37歲的徐女士在家中打開煤氣罐自殺,結果引起大火,自家房屋被燒毀,就連與之相鄰的六戶人家也被燒得片瓦不剩。事後,被人從火中救出、雙手和面部大面積燒傷的徐女士坦言,因為她患病在床,很抑郁,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情緒低落,想以死來尋求解脫……
據哈市第一專科醫院的心理專家介紹,上述數字與個案所提到的自殺現象正是抑郁癥的一種極端表現。
12日,記者在哈市第一專科醫院還看到了這樣一份收治抑郁癥患者的記錄:2000年收治81人;2001年收治71人;2002年收治129人;2003年收治197人;2004年收治207人。從這個記錄上不難看出,哈市的抑郁癥患者正在呈一種逐年上昇的趨勢,在短短的5年時間裡,抑郁癥患者就增加了近300%。而據有關人士介紹,這份記錄所顯示的人數只佔哈市患有抑郁癥或有抑郁癥傾向的人群中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數人因為對抑郁癥的病理表現和患病原因不了解,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患上了抑郁癥或即將患上抑郁癥,而忽視治療使病情加重。』
病房直擊抑郁癥患者
12日14時,記者進入哈市第一專科醫院的八病區,在這裡有數位抑郁癥患者正在接受治療。
進入病區以後,給記者的第一感覺就是與別的病房相比要安靜得多,走廊裡很少有人走動。
記者以實習護士的身份和該病區的陳護士長走進了一位抑郁癥患者的病房。進去以後,記者發現病房內只有一位中年婦女——王女士坐在一張靠窗的病床上,她正背對著門向窗外凝視。從外表上看,她就像一個正在想心事的正常人一樣。但記者注意到,從陳護士長進門到走近她跟前為她摸脈搏,王女士一直保持原來的姿勢一動不動,目光也始終望向窗外,直到檢查完,陳護士長詢問她今天的感覺如何時,她纔將目光收回,緩緩地轉過頭來。記者發現,王女士臉色灰暗,兩腮塌陷,穿著很整潔。但是,當記者與王女士的目光相對的時候卻發現,她那雙原本應該很美麗的眼睛中透露出來的卻是一種深深的、冰冷的懮郁。而且回答陳護士長問話的時候,反應和語速都很緩慢,就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也要考慮半天纔能回答……
據陳護士長介紹,像王女士這樣思想活動減慢、思維凝滯和四肢木僵、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不動的情況就是抑郁癥典型的臨床表現之一。『她這種情況經過治療後已經有所好轉,剛來的時候比這要嚴重得多。』陳護士長說。
與王女士相比,記者在另一間病房中見到的抑郁癥患者——劉先生和張先生就顯得『活躍』的多。一進入病房記者就看到劉先生眉頭緊鎖,在病床便上來回的走動,看樣子好像是遇到了什麼難題,正在想辦法解決。而張先生則仰臥在床上,望著天花板,嘴脣不停的顫動,低聲叨咕著什麼。
據陳護士長介紹,劉先生和張先生已經住了將近兩個月的院了,他們是因為工作和家庭壓力大而患上抑郁癥的,所以臨床表現為焦躁、不安和喜好自言自語。
抑郁癥的3個樣本病例
為進一步了解抑郁癥患者的內心和患病原因,記者在即將病愈出院的患者中,選擇了三位比較典型的患者樣本病例,與他們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並記錄下了他們的患病原因和患病時的感受——
過度的自信險些毀了自己
人物:萬林,男,34歲,媒體記者
講述:我一直都是一帆風順,家庭環境可以說很優越,我本身能力也很強,長得也還算過得去。在上大學的時候,就有很多的女生追我,但都被我拒絕了。畢業後我考進了現在的單位做一名記者,憑借出色的業務在數年的時間內連續昇職,直到我坐上了部門主任的位置。前些年,為我介紹對象或者是直接向我表示愛意的同事和朋友有很多。但我覺得我自身條件這麼好,要找就要找一個最出色的,所以我一一回絕了他們。3年前,我終於遇到了意中人——從外地調來的一位女同事。經過接觸,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她,終於在一個適當機會我向她表示了愛意,沒想到在我看來是十拿九穩的事卻遭到了對方委婉的拒絕。當時我想:平常都是別人追我,第一次追別人就遭到了拒絕,不甘心。所以,我依然追求她。可她對我越來越冷淡,到後來甚至開始躲著我,直到去年她終於忍受不住我的糾纏,毅然辭職離開了單位。而此時我感到萬念俱灰,失落、無助、負罪等各種各樣的感覺接踵而來,整天回憶與她共同工作的那段時光,對工作、對生活也提不起興趣來了,由於精神恍惚,接連在工作中出現重大錯誤,到最後乾脆連班都不上了,整天在家裡呆坐著,沒辦法,家人和單位領導經過商量把我送到醫院,一檢查纔知道我得了嚴重的抑郁癥。過分勉強自己讓我好疲憊
人物:趙曉梅,女,34歲,機關乾部
講述:其實我患病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壓力大。你想想,我作為一個女人在機關裡,負責一個處的管理工作有多難?我坐上這個位置經過了很多的磨難,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我只能奉迎上司、安撫下屬還要和同級的人搞好關系。同時還必須把工作乾好,因為只有乾好工作別人纔挑不出毛病來。所以我拼命地去工作,每件事都親歷親為,親自參與策劃指揮,每件事都要達到最好。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通宵達旦寫計劃、做統籌,搞得身心都很疲憊。我漸漸開始失眠了,每天要到凌晨纔能睡著,而且一躺下就做噩夢,夢見同事超越了我,取代了我的位置,這時就會驚醒,然後就再也睡不著了。慢慢地,除了工作以外我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了,每天瘋狂地工作。再後來,我對工作也失去了興趣,就整天幻想死亡的樂趣,幻想死了以後就什麼都不用想了是多麼快樂。終於3個月前我忍不住服藥自殺,雖然被搶救過來,但我還是想死。最後經心理專家診斷,我得了抑郁癥。裝病『裝』出真病
人物:徐玲玉,女,73歲,退休工人
講述:我有5個孩子,除了最小的那個是男孩以外,剩下的都是姑娘。我兒子從小就被我們老兩口和她那幾個姐姐當寶一樣哄著。後來,兒子結婚了,但他沒搬出去住,而是和我們老兩口一起生活了7年。直到前年,孫子大了家裡地方不夠住了,兒子也決定搬出去住了,雖然經常回來看我,但不是在身邊,不能天天看到兒子。開始我還能忍,可時間長了就越來越想。於是每天都要給兒子打電話,不管多晚都打,有時候聯系不到,心裡就犯嘀咕:是不是兒子出什麼事了?是不是孫子出什麼事了?有時晚上做夢都能夢到兒子出事了。後來一次感冒,我發現兒女都回來看我了,於是我就經常『生病』,沒病也認為自己有病,打電話把子女都叫回來。然而次數多了,我就真得認為自己有病了,但到醫院一檢查還什麼事都沒有。而回家以後,我則癱在床上,成天哼哼,腦子裡想的都是兒子,成天讓兒子回來看我。後來到這裡一檢查,纔知道這是抑郁癥。
抑郁癥人群50~60%有自殺傾向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患抑郁癥的原因有很多種,但歸納起來分成三大類。
據哈市第一專科醫院心理專家、副主任醫師張一介紹,抑郁癥的成因大概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個體因素,大部分人內向、與外界接觸少,心腸軟,好多愁善感。還有些人則是剛強、好勝,完美欲極強,做什麼事都要求盡善盡美,一旦達不到預期目標就很容易崩潰;再就是部分患者有家族遺傳因素;三是受社會環境影響,比如說在工作、家庭等外部因素作用影響下,擇業問題、崗位問題所帶來的長期壓力和刺激使人產生負性情感,從而患上抑郁癥。主要指向是都市壓力人群。
另據記者了解,抑郁癥不僅僅會給自己本身帶來危害,還會殃及自己的親屬和家人。隨著患有抑郁癥人數的不斷增長,抑郁癥將成為21世紀人類的重要疾病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發現,每十位男性中就有一位可能患有抑郁癥;而女性則每五位中就有一位患有抑郁癥。抑郁癥嚴重困擾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沈重的負擔,全球約15%以上的抑郁癥患者最後選擇了自殺。另據資料顯示,在自殺的人群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患有抑郁癥,而患有抑郁癥的人群中則有50%到60%的人有自殺傾向。
『自殺還不是最可怕的,就怕自殺的時候殃及別人。經常有報道說,某人自殺前害怕子女或父母無人照顧,就先將他們殺了以後再自殺。其實這種情況在臨床來說叫做擴大性自殺,是一種嚴重的抑郁癥表現。』張一說。
調節心情是預防的關鍵
抑郁癥不但危害到自己還會危害他人,那麼如何治療與預防呢?張一告訴記者,治療抑郁癥的方式分為前期、輕度、中度、重度四種程度,可分別治療。前期的臨床表現是對家庭、生活失去以往的積極態度,從以前的很合群變得孤僻、入睡難、早醒,通俗來說就是精神頭不足。出現這種情況要及時找專業人士進行心理檢查。如果經檢查證實達到了輕、中度抑郁癥的時候,可找專業醫生做心理疏導,同時服用小劑量的抗抑郁或抗焦慮、改善睡眠的藥物。如果出現了工作、生活能力明顯下降。社會適應力出現障礙的情況,就說明到了重度抑郁癥的程度了,應及早到專科醫院住院接受治療。
張一告訴記者,預防抑郁癥的最好辦法就是調節心情釋放壓力。『如工作出現問題時,不要鑽牛角尖,而是要有意識地采取自我保護的心理去暫時回避。先將問題放下,到一個相對開放的場合,比如咖啡廳、公園、游樂場等地點去放松,然後回來再用婉轉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或者找一個最知心的朋友對他敞開心扉,讓他來幫自己解決問題,千萬不要什麼事都悶在心裡,自己生悶氣。』張一說,『當然更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專業的心理醫生進行心理方面的諮詢和溝通。記住,它是一種病,一種外人不易察覺的病,千萬不要忌諱用醫。』
(文中人物除有關專家外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