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8日電 14日,記者二團驅車駛上111國道,查看地圖纔得知這裡是大興安嶺東麓,緊鄰呼倫貝爾草原。這裡曾孕育了室韋、東胡、鮮卑拓跋部落、契丹、女真和蒙古等民族,這裡也是嫩江上游的水源地帶。想象中,這裡應該是森林茂密、草原廣袤,但是,現實中發現的景象卻完全不一樣。
完整濕地不見了
記者團由加格達奇到大楊樹鎮,這段路屬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路程99公裡。在訥爾克旗附近的甘河旁,記者注意到兩側都是濕地,塔頭墩子夾雜著稀疏的林木簇擁著甘河向嫩江奔騰而去。
目前江水還是半開半化,在露出江水的岸邊,記者發現水很深,但依舊很清澈。大興安嶺人和嫩江人都說,甘河的水是嫩江支流中水質最好的。
但是,在這樣的景色中卻出現了不和諧的景象,大片的濕地顯現著小片的耕地。塔頭墩子已經被黑色的土壤取代,不遠處還有剛剛燒過荒的濕地,刺眼的黑色與兩旁的黃色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與記者剛剛在嫩江源的整片濕地看到的截然相反,完整的濕地已經沒有了。
殘存的濕地
車再前行20多公裡,甘河已經遠去,進入了山區。兩側大片的濕地已經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則是更大面積的耕地,間雜著濕地。
在一處山坡觀望,只見遠方的山坡已經成了耕地,壟溝都是順山坡而下,公路旁也是耕地,只是在大片耕地的中間留有幾十棵樹。樹的周圍殘存了星星點點的枯草,代表著那是塔頭墩子。
據資料記載,這裡應該是一個典型的林緣濕地。但濕地已經變成了耕地,林地也變成了耕地,原始的生態系統已經被嚴重破壞。
罕見的林地
由於冰雪路面堵車,記者團在大楊樹鎮內繞行,向甘河農場前進。
耕地、耕地,記者沿途所見,遠處的山、近處的山坡無不是耕地,林地已經成了稀罕物。只有農田之間和公路旁有少數的樹林,這都是行道樹和農田防風林。原始的森林生態已經被完全破壞。
森林被砍伐光了,林緣的濕地消失了,這裡與中原地區或是松嫩平原的景象一模一樣,非要找出點區別的話,那就是這裡的人煙比較稀少,村屯相距可以用『遙遠』來形容。
馬永勝教授告訴記者,這樣的大面積毀林開荒、毀草開荒是對生態的極度破壞。更重要的是,農田大量使用的化肥、農藥的殘留物將會被雨水衝刷到江河中,受了污染的江河水再匯入到嫩江,下游松花江的水質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涵水減少洪水漸多
嫩江流域是主要洪泛區,松花江流域洪水多以嫩江流域洪水為主,1998年的松花江特大洪水就是嫩江洪水所致。
原初的大興安嶺東連小興安嶺,南抵數千裡之外的古長城腳下,曾經是一條在中國北方橫貫南北、縱橫東西的綠色長龍。
但從上世紀60年代末以來,大興安嶺東麓湧入了數十萬的移民,他們鑿地為屋、砍木為柴、漫山開荒,給這裡生態環境帶來了極大破壞。
馬教授介紹,一棵樹就是一個小水庫,而被稱為地球之腎的濕地具有極強的淨化作用,它們都具有極強的涵養水源的能力。如今,土壤涵養水源的能力大大下降,造成了一下雨就形成洪水,同時泥沙俱下,污染也隨之而來了。
『如果森林和濕地的原始生態不被破壞,松花江流域也不會出現1998年的那場大洪水。』馬教授感嘆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