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4月20日電 按照《衛生部、國家信息產業部關於加強院前急救網絡建設及『120』特服號碼管理的通知》明確要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對本轄區內「120」院前急救網絡規劃、建設、管理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的督導、檢查,對不符合規劃、建設和管理要求的急救中心(站)予以調整,對擅自從事院前急救工作的機構,堅決予以嚴肅查處和取締。』『未經衛生行政部門審批,任何機構、組織、個人等不得使用「緊急救援中心」、「急救中心(站)」的名稱,從事院前急救工作。』發生糾紛找不到責任人
針對急救市場混亂的現象,哈爾濱急救中心哈爾濱紅十字急救總站站長孫光深有感慨,據他介紹,救護黑車的存在,一直是一個無法治愈的頑疾。急救車的相關標准,是黑車無法做到的,患者病情危急,根本無法處理。
不僅如此,因為救援業務的特殊性,救援時極易產生糾紛。而使用黑車時責任問題無法解決,有時甚至根本就找不到責任人。專業的救護車內是全封閉的,車輛消毒及時,因此,不會發生交互傳染現象。這些黑車無法做到。同時,無論是醫院車輛還是社會車輛,收費運客均為交管部門明確打擊的非法營運行為。低價競爭培育生存土壤
既然如此,黑車為什麼還會有生存的空間呢?在哈爾濱急救中心動力站,值班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是按照路程收費的,每公裡2.5元,不足10公裡按10公裡計算,超過10公裡計算往返距離,全國統一標准。以呼蘭為例,如果打電話找120,那麼收費大約在250元左右,如果找某醫院的黑車,一口價是200元。如果再找私人的黑車,150元甚至100元就可以送。價格便宜,很多患者便選擇了使用黑車。因此,低價競爭加上及時方便,是黑車存在的土壤。據了解,一輛120救護車一年的養車費用在兩萬餘元,這還不包括車庫、消毒設備、人員支出的費用。記者采訪了曾經開過黑車的李氏兄弟,他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首先,對於私人黑車來說,一般以松花江微型、金杯面包車等車型為主,普遍車況不好,有的甚至是報廢車。車輛本身就便宜,維護、保養起來沒有正規救護車那樣嚴格復雜,不用配備醫生、護士,費用當然可以降下來。乾這行的人很多,為了籠絡老客戶,他們服務都很『到位』。患者家屬手續辦不明白、找不到地方,他們就幫著辦,處於焦慮中的患者及家屬往往心存感激。但是這些人是以利益為最終目的的。
保守估計,目前黑車搶走了合法急救車四成的業務。目前,全市120急救車每天出動100次左右,如果沒有黑車爭食,應該在170次左右。
記者調查後發現,目前市面上的黑車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醫院備車,有些醫院甚至把車輛承包給個人,允許他們接送患者。第二部分是社會車輛,有些非醫療部門的車輛也參與到救護業務中。第三部分就是完全私人的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