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2日電 50年前,670名河北志願者響應國家號召奔赴中俄邊境,在荒涼的凍土上建立了河北莊,如今留在那裡依然健在的151名老志願者寄信河北省領導,訴說他們的墾邊史,並希望修一個紀念碑,光大北大荒精神。
一封來信
新華網援引燕趙都市報消息稱,在『五四』青年節即將到來之際,一封來自中俄邊境黑龍江省蘿北縣共青農場的來信引起了我省各級領導的關注。
這封信上的簽名有羅群起、張紹光、王德林、齊國欣、張德京等,他們代表了151名河北青年志願墾荒隊員。今年,就是他們到東北墾荒的50周年。
記者電話采訪了這批青年墾荒隊員中的一員、蘿北縣共青農場老乾部科科長張紹光,他向記者介紹,他是1956年來到蘿北縣,『坐火車一直走了7天。』而從1955年11月到1956年11月,整一年的時間,共有670名河北青年分三批在距中俄邊境30公裡的蘿北荒原安了家。
據張紹光介紹,他是保定蠡縣人,是670名河北青年中最小的男同志,當時只有17歲,而他的愛人則是最小的女同志,當時16歲,也是當時河北莊裡最小的人。而今年,張紹光已經66歲了。
艱難歲月
『環境的艱苦是常人不可想象的。』張紹光說,『60裡地叫住鄰居,30裡地叫對面炕』,當時剛到的時候,遍地沼澤,雜草叢生,狼蛇出沒,茫茫大地上只有幾座孤零零的草房,『零下38攝氏度到零下40攝氏度是家常便飯,住在四處漏風的草屋裡,早上一起來,晚上的哈氣在被頭上都凍住了。』
工作的環境更是意想不到的艱辛,張紹光說,當時開荒一部分是靠縣裡的拖拉機站幫忙,另外就是從內蒙古買了250匹馬和一些馬拉農具,一點一點地乾了起來。
『我還記得當時要修一條公路,我們冒著零下42攝氏度的嚴寒,用馬拉著石料,一車一車運,人又累又凍。修水利的時候,拿著洋鎬往下砸,地面只是一個白點,凍土層都有兩米,跟砸石頭一樣,好多同志收工回去,走一段就走不動了,最後都是爬著回去。』
沒給河北人丟臉
『但是我們沒有給河北人丟臉,』電話那頭,張紹光自豪地說,『50年,我們墾荒隊把北大荒———河北莊建設成了我們的第二故鄉,開墾荒地16600畝,糧豆總產15萬噸,經營利潤5千萬元,管局以上勞動模范7人,選拔乾部20人。現在農業生產有大型鏈軌拖拉機6臺,大型聯合收割機9臺,中小型膠輪車70臺,達到了我們國家農業機械化的先進水平。河北莊是我們農場27個生產隊中的先進典型、先進黨支部和小城鎮環境建設先進單位,有閱覽室、活動室、室外運動場,有各種中老年健身器材,夏季運動場周圍花草、松柳成蔭成行,各級領導和兄弟農場都來參觀學習。』
青春作證
50年過去了,當年的670名青年因為各種原因,留在那裡的只剩下151人,而當年風華正茂的小伙子,已經有61人去世了。『但我們無怨無悔,我們的人生價值、人生理想在這裡實現了。』
張紹光最後代表全體墾荒隊員說,『我們50周年紀念快到了,我們這批人為開發建設北大荒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又獻子孫,為了讓這段歷史永存,我們希望河北省能幫助我們修一個紀念碑,讓河北人的北大荒精神代代相傳。』
相關鏈接
河北青年志願墾荒隊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當時農業生產還很落後,糧食短缺,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國家計劃把開荒、擴大耕地面積、向荒地要糧作為農業發展的一條措施,黨和國家號召青年人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開發邊疆,建設邊疆,河北青年志願墾荒隊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成立的。
1955年11月4日,河北省廣大青年響應黨中央、河北省政府、團省委的號召,組織了河北第一支河北青年志願墾荒隊。11月12日,第一批103人到達黑龍江蘿北縣荒原。這一天也被定為河北青年志願墾荒隊的紀念日。第二批302人於1956年4月9日到達,第三批265人1956年11月8日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