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圖文】黑龍江紮龍自然保護區生態遭到毀滅性打擊
2005-04-26 13:33:52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張同 譚立順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農民在紮龍濕地捕魚。 荊天旭/攝
農民在紮龍濕地捕魚。 荊天旭/攝

  東北網哈爾濱4月26日電針對紮龍濕地保護存在的種種問題,有關專家指出,紮龍是我國最大的以鶴類大型水禽為主體的珍稀鳥類和濕地生態型自然保護區,應對其實施系統保護工程。

  建立保護聯盟

  目前,紮龍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於分割狀態,各市縣共同管理使現有濕地資源被分割和隔絕,最明顯的是上游水豐,下游缺水,保護步調不一致現象十分突出。原本一體化的水域被肢解,彼此銜接不上,生態廊道消失,濕地生態的多樣性遭到毀滅性打擊。

  應建立強有力的濕地保護聯盟,涉及的一市五縣應加強合作,科學部署對濕地的規劃和管理,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和為經濟小利不顧大局的觀念。

  減輕人為乾擾

  紮龍自然保護區面臨多種人為破壞。301國道橫穿保護區中央,機動車輛產生的噪聲、尾氣極大地影響了丹頂鶴的棲息。作為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承瀉區,濕地淤積嚴重,水質污染加劇;無限制地捕撈、采葦,使濕地的生物資源被過度利用,鳥類食物減少,棲息屏障遭到破壞。

  應在301國道兩側多植柳樹,減輕噪聲對鳥類的驚擾,設置禁止鳴笛、禁拋垃圾的標志;清理生態區內的設施與建築,限期遷出核心區內的居民,對周圍承包的水面、葦塘、開發的荒地,要認真清理,限期還濕。取締在濕地的狩獵、捕撈、大面積違規采葦活動,對現有大型建設工程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並及時處理區內生活垃圾。

  涵養濕地水源

  維持紮龍濕地生態平衡需要4億立方米水,但現在只有1億立方米,濕地存水極度貧乏,鹽鹼化、荒漠化、濕地荒火嚴重威脅著保護區。不斷發生的濕地火災使葦根嚴重受損,恢復需要3至5年的時間。由於食物減少,丹頂鶴面臨遷移或無家可歸的困境。

  政府應給『引嫩工程』以財力支持,補1億立方米嫩江水需百萬元,這筆錢應有出處。應對烏裕爾河上游進行整治,改變截水截流的現狀,並在乾旱的年份,在上游以及濕地周邊合理設置人工降雨點。

  中水引入濕地

  此外專家們還建議,與其每年都拿出巨資從乾渠補水,不如先拿這部分資金在濕地周圍的城區興建污水處理廠,把匯集的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後注入濕地,如投資2億元,則完全可以建成日處理量5萬噸以上的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和輸水乾渠。年注入量可達1800萬立方米。這樣可以獲得穩定的補水水源,不受季節氣候影響,資金上也可一勞永逸,不必年年拿出巨資的補水費。濕地對污水具有生物淨化作用,可有效涵養水源,解決城市污水達標排放的問題。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