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北網4月27日電 題:修機車的土專家--記全國勞動模范王偉東
記者印蕾
不久前,記者來到佳木斯,采訪了哈爾濱市鐵路局佳木斯機務段司機長王偉東。在機務段的模擬操縱間,王偉東正在給同事們講解火車行進中故障的排除。站在同事們中間,除了嫻熟操縱著成百上千的按鈕,口中熟練的念出各種規則外,王偉東沒有絲毫特別的地方。
1987年,王偉東由部隊復員,分配到佳木斯機務段,成為一名普通的蒸汽機車乘務員。駕駛蒸汽機車雖需要一定技術,但對王偉東來說,似乎顯得很容易。1997年,機車告別蒸汽時代,轉換成內燃機車,王偉東迎來了真正的考驗。這對於一個退伍兵出身的蒸汽機車乘務員來說壓力不小。第一次擔當乘務,就遇到了麻煩,當時他自己也不會處理,如果不能及時處理故障,那就只好換蒸汽機車把了,他撥通了更換車型較早的原南岔機務段運轉的電話,請教了師傅,總算將機車對付開到了庫裡。入庫後檢修師傅僅用十幾秒鍾就把故障處理完畢。
這件事對他的震動很大,他再一次清醒地認識到,不學技術,不懂技術就無法駕馭科技含量較高的內燃機車。為此,王偉東開始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時間鑽研技術。也有人說:『土包子還能擺弄這些高科技的東西。』這些風言風語深深地刺痛著他,從此他憋著一股勁,無論是走班,還是休班,都利用一切時間來學習。為了盡快提高理論水平,他省吃儉用自費買來了大量關於內燃機技術方面的書籍,拿著書,帶著筆記本上車,一個一個部件的對照,標明具體位置、線號、作用以及各種技術尺寸要求。為了便於記憶,他把每一條電路寫在紙上,以抽簽的形式讓妻子考,讓同事提問。一次在南岔到佳木斯的車上,一路上,他一直背誦各種接觸器和線路上各種觸頭的名稱,旁邊的旅客好奇的問他:『看你這歲數不是考大學吧,背書這麼用功?』每當在南岔待機的時候他總是要想方設法去接觸師傅們,虛心求教。特別是對電器故障的處理問題,他都多問多記,在研究相關技術書籍的時候,做到舉—反三,把機車檢查的項目變成了順口溜,易懂易記,給工作帶來了方便。
由於內燃剛剛轉,段裡在機車檢查項目上還是空白,司機看車沒有一個規范、標准、科學的檢查路線,佳木斯分局每年舉行的機務系統機車檢查給油技術大比武,段裡也只是參加觀摩,沒有選手參加。為了改變現狀,運轉主任把這個任務交給了王偉東,並立下軍令狀。從此以後,在整備場上,經常看到他勤學苦練的影子,他一亮天就上段,貪黑纔回家,背著書包,拿著錘子和平手電,左右鄰居的叔叔,嬸嬸都好奇地問他:『小王啊,我天天看你這樣,是上學啊,還是上班啊?』他總是笑著說既上班又上學。由於每天車上車下的轉,感覺很累,早上起不來,他就買個鬧鍾值班。終於在比賽中,王偉東步法標准,動作規范,在佳木斯分局的比賽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
靠著心血和汗水,他練就了一些本領,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因而找他學習求教的人越來越多,2001年,王偉東受領導的委托,組建了『110』機車故障信息指揮中心。不算寬裕的家境中,他自費購買了手機、傳呼機,乘務之餘24小時解答運輸線上的每個故障難題。無論是在班上還是在家休息,他的手機、電話響個不停。內燃機剛過渡的時候,故障經常發生,他每天都要接幾個電話,一個月下來手機費就得幾百元,尤其是在夜間,經常接到乘務員在出車途中打來的電話,發生故障請求幫忙,忙時一夜要接到兩三個求救電話。『這覺沒法睡了』,妻子心情不好的時候也埋怨幾句,但他每次都對妻子說:『對不起啊,我工作上多操點心,伙計們就少遭點罪』。通過手機電話及時聯系溝通,晚點等事故就避免了。三年中,王偉東接到『110』故障信息電話269個,避免了128列列車晚點,保證了運輸安全正點。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截至到目前,他駕駛著機車已經安全走行85萬公裡無事故。他廣泛學習各種科學知識,精通了崗位技能技術,編輯出版了6書籍和手冊,其中《東風4型內燃機車五大病害防止措施》、《平地模擬一次乘務作業標准》和《應急故障處理50條》等書籍在全局得到了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