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9日電 解決『三農』問題是黑龍江省『努力快發展,全面建小康』進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2005年全省農村工作會議強調,根據中央關於『兩個趨向』的論斷,黑龍江省農業已經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階段。大力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繼續推進結構調整,既是現階段黑龍江省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也是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構建我國和諧社會的重大措施。在目前農村公共財政體制不健全的情況下,要推進農村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應積極探索建立政府投入、市場運作、農民動手相結合的運行機制。財政作為重要的職能部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有關部署,切實將各項財政支農政策措施落到了實處,確保廣大農民得到了實惠。
要切實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
黑龍江省財政廳李繼純廳長強調,財政必須站在全局的角度,按照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和統籌城鄉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要求,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突出位置予以大力支持。在實踐中必須把握好以下三個原則。一是必須遵循公共性支出原則。本著合理『定位』,杜絕『越位』,彌補『缺位』的思路,財政支農范圍要嚴格界定在非競爭領域,要把重點切實轉到農業的基礎性、公益性和服務性領域上來。二是必須遵循市場導向原則。要合理有效地安排財政資金的投向和規模,從而促進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農業經濟發展的能力。三是必須遵循財力集中的原則。今後財政支出分配上要堅持保證重點,壓縮一般,形成支農資金合力,以發揮財政資金導向作用。財政部門要按照以上三個原則,進一步調整公共財政資源的分配格局,逐步實現公共財政覆蓋農村並向農村傾斜,從而加大財政對『三農』的投入。
『多予、少取、放活』是解決『三農』問題重要方針
王慶江副廳長強調,財政支農要著眼於標本兼治,建立和完善適合國情、省情的財政支農機制。具體來說,『多予』,就是要切實增加『三農』投入。逐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的機制。包括進一步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農業科技進步、農民培訓、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農業災害救助及扶貧等財政投入;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事業支出主要用於農村等。同時,要認真落實並進一步完善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糧食良種補貼等政策。『少取』,就是要少向農民收取稅費。重點是在繼續實行全部免征農業稅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涉農收費監管力度,減輕農民負擔。同時,要認真做好清理化解鄉村債務工作,積極穩妥地推進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等配套改革,鞏固農民減負的基礎。『放活』,就是要搞活市場促增收。具體對財政來說,要努力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建設和農民增收,創造寬松的政策環境。
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路還很長
2004年,各級財政部門以科學發展為統領,認真貫徹中央1號文件精神,深入落實中央惠農富民政策,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國家『一免兩補』等支持糧食主產區政策的貫徹落實,使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全省免征農業稅、糧食直補和良種補貼三項資金共51.32億元,農民人均受益219元。全年各級財政撥付農業資金26.6億元,比上年增加6億元,其中省級撥付農業資金4.6億元,比上年增加0.4億元,有力地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村公共事業的扶持力度。各級財政撥付資金5.6億元,完成了422所農村中小學116萬平方米D級危房的改造任務。撥付資金1.1億元,落實了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的『兩免一補』政策,近200萬名農村中小學享受了全免、部分免除教材費、雜費以及生活補助的待遇。撥付資金0.7億元,使5個試點縣122.9萬名農民參加了合作醫療,2.5萬名農民得到了大病醫療救助;近7.2萬名農民納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試點范圍。加大了人畜飲水工程實施力度,解決了82.32萬人口的飲水困難。推進了扶貧開發工作,幫助5.67萬貧困戶落實了生產項目,96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安排『以獎代補』資金7000萬元,支持農村通過『一事一議』議成公益事業項目7756個,完成籌資1.4億元。
由於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全省出現了糧食產量、畜牧產品總量、轉移農村勞動力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四個創歷史新高』。
今年,全省各級財政部門將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乾政策的意見,努力做到加強『三農』的決心不動搖,扶持『三農』的力度不減弱,強化『三農』的工作不動搖,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和農村社會全面進步。全省各級財政在上年基礎上增加農業投入4.5億元,其中省級增加2.8億元,重點用於農業科技進步、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結構調整和深化農村改革。同時,要把農村社會事業投入納入公共財政體系予以保障;調整財政支農結構,多在農村『雪中送炭』,新增的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性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用於縣以下的不低於70%,逐步解決農村上學難、就醫難、行路難、吃水難、保障難等實際問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