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財政收支缺口大 歷史債務重 技術人纔匱乏 鄉鎮轉型要跨三道坎
2005-05-08 09:41:1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孫德濱 陳洪義 井洋 郝建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8日電 2004年初,惠及農村千家萬戶的中央『一號文件』出臺後,黑龍江省作為試點,全部免征農業稅。對農村和廣大農民來說,可謂喜事連連。

  面對農村工作的新形勢,如何相應調整,保持高效運轉,加快轉型步伐,是當前鄉鎮改革面臨的重大課題。指令型向指導型轉化

  在海林市海林鎮,鄉鎮改革已悄然前行。鎮長高繼宏表示,職能轉變關鍵在於更新思想觀念,確立自己是社會公共服務責無旁貸的供給者的理念。據省農調隊對全省不同地區24個鄉鎮調查顯示,鄉鎮領導都對鄉鎮政府的職能由指令型向指導型轉變認識清晰,形成了共識。湯原縣鶴立鎮政府通過三個途徑指導農民致富。一是組織科技培訓,2004年入冬以來,由鎮政府牽頭組織了5期科技培訓班,培訓農民500多名;二是抽調30多名鄉鎮乾部包扶全鎮91戶奶牛飼養大戶,切實解決奶農在飼養過程中的困難;三是加快勞動力轉移,全年轉移勞動力600餘人。鄉鎮職能轉型使每個鄉鎮機關乾部有事可做,放下架子,樹立了為民服務的理念。徹底告別過去『管春種、管秋收,要統籌、要提留,催還貸、催公糧、催稅收』的傳統工作方式、思路和手段。三大難題制約鄉鎮政府轉型

  一是財政收入少於以往,收支缺口大。在黑龍江省全部免征農業稅政策實施後,絕大部分鄉鎮,尤其是農業為主的鄉鎮的財政收入渠道發生了根本變化,主要是依靠上級財政的轉移支付。目前相當比例的鄉鎮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被調查的24個鄉鎮平均財政缺口為128萬元,有79.2%的鄉鎮領導認為在鄉鎮職能轉變中,感覺最困難的就是資金不足。目前大部分鄉鎮都陷入經費只夠養人的困境。資金不足,使鄉鎮在面對職能轉變時捉襟見肘。

  二是歷史債務沈重,還債無期。歷史債務問題也制約鄉鎮政府的轉型進度。鄉鎮級政府欠債已是家常便飯。在被調查的24個鄉鎮中,僅有2個沒有負債,其餘的22個鄉鎮平均負債額達612萬元,負債最多的鄉鎮達到了2000萬元以上,最少的45萬元。債務必然會影響到鄉鎮政府在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上的投入。

  三是技術人纔匱乏,難以適應轉型需要。湯原縣勝利鄉鄉長於永星介紹,由於待遇較低,正規高等院校的畢業生不願來,技術人員數量較少。鄉畜牧業推廣站僅有2名工作人員。現有乾部中行政管理型居多,技術型較少,此外,文化層次普遍偏低,中專文化程度的佔40.7%。鄉鎮改革應盡快破題

  從2004年起,中央和省財政『反哺』農業力度加大,鄉鎮政府如何有效地發揮職能?有關專家建議:

  一、合理並妥善化解鄉鎮債務。探索市場化路子,通過資產置換化解債務,使鄉鎮政府輕裝上陣。將撤並鄉鎮後置換出來的固定資產全部用來抵債或者變現還債。將所撤鄉鎮作價,向社會公開出售;允許對所屬林場、果園、魚池等放開經營權,其所得收入用於償還鄉鎮債務。二、強化鄉鎮政府的職能劃分。將鄉鎮政府職能定位為規劃、監管、協調、服務,加強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從粗放型管理向效率型管理轉化。工作重心轉到落實政策、行政執法、高效率地為農村社會、經濟全面發展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上來。機構設置上應向專業化分工轉變,各司其職,消除人浮於事的弊端,加快鄉鎮機構改革步伐。三、引進和培養專業技術人纔。通過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待遇等手段,吸引專業科技人員來基層工作,要留得住、用得上。通過公務員考試,吸納專業技術人纔,為鄉鎮充實新鮮血液。同時在本鄉鎮現有人員中,選擇責任心強、有進取精神的年輕乾部到大專院校、農業科研單位進修、培訓,建立人纔培養的長效機制,提高鄉鎮政府指導水平和服務質量。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