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5月10日電 記者昨天從哈爾濱市統計局了解到,2004年,哈市就業人員為464.4萬人,比上年減少0.06萬人。勞動力市場供需不平衡、失業人員技能單一、就業環境不寬松、中介市場混亂等原因成為影響哈市實現就業再就業的主要原因。
據介紹,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相當一部分人面臨下崗失業,導致哈市形成下崗失業人員、新增勞動力和外地來哈務工人員、農民工和大中專畢業生多方匯流的局面。這成為哈市就業勞動力總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其次,下崗失業人員自身因素影響再就業。隨著哈市國有企業改組轉制和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的進一步加大,從傳統行業中出現大批下崗失業人員。他們年齡偏大,技能單一,在勞動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難以適應新技術的需要。而新興的產業、行業需要的大批技術工人卻供不應求,這就使一批下崗失業人員難以實現再就業。另外,一些下崗失業人員受傳統觀念影響,怕髒、怕累、怕丟面子,大錢賺不了、小錢不願賺,只想乾輕巧、舒服的工作,對辛苦髒累的工作不願屈就。
再次,就業環境不寬松,影響下崗失業人員的創業積極性。據調查,在自主創業中,哈市享受再就業扶持政策的下崗失業人員較少,商貿服務型企業吸納下崗失業人員的僅有少數正在辦理有關手續,有些市場攤區退路進廳後,落實下崗失業人員就業攤位較難。此外,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的合法權益難以保障,克扣、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時有發生,影響了農民工進城打工的積極性。
再就是,勞動力市場不完善,『黑中介』、『馬路勞務市場』衝擊勞動力市場正常運行。哈市現有正規的勞動力市場50多家,但並未實現全市聯網,就業安置實名制也沒有啟動。職業介紹機構233個,全年為36萬失業人次(員)提供了職業介紹服務。但一些非法勞務市場和『黑中介』勞務機構的存在,損害了求職者的利益,挫傷了求職人員就業的積極性。據有關部門統計,僅哈站、哈東站及濱江站三大鐵路客運集散地附近就有數百個『黑中介』,哈市自發形成的『馬路勞務市場』也不下50處,這些都衝擊了勞動力市場的規范運行。(王健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