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大慶5月12日電 天乍見暖,大慶市大大小小的一百多條通鄉、通村公路築路工地上,早已是人聲鼎沸、機聲隆隆。
『今年開工813公裡。』市交通局長劉景新介紹說,『這樣,大慶到明年就可實現村村通硬化路面的指標。』
交通猶如人的血脈。市縣『動脈』相通,鄉村也要『毛細血管』相連。過去的大慶,盡管油田公路網縱橫交錯,上萬口油井相連。可通鄉村公路卻千瘡百孔、坑坑窪窪,『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被人喻為『半身不遂』,嚴重制約了大慶農村經濟發展。
2001年以來,4年間大慶市建設通鄉通村公路2041公裡,超過前20年的總和。全市485個行政村,通硬化路面的行政村達到368個。
一個地級市,一年修個百八十公裡農村公路就很不錯了。而大慶,2001年建108公裡,2002年建361公裡,2003年建597公裡,2004年建了977公裡。建設如此之快,緣何?『把農民的事兒當作自己的事兒來辦。』這是大慶交通人創造奇跡的思想原動力。
目標有了,錢從哪裡來?幾十億的資金如何籌措?在困難面前,大慶交通人解放思想,運用『經營交通』的理念,創造出了籌措公路建設資金的『八種模式』。即政策模式、股份經營模式、民辦公助模式、財政投入模式、開發兩邊修中間模式、借助模式、以獎代投模式、盤活模式。在前年全面實施通村公路啟動年之際,又推出了『六個一點』:即地方自籌一點,靠扶貧和以工代賑政策解決一點,以獎代投引導一點,地方養路費補充一點,轉移支付投入一點,村委會一事一議支持一點。實踐證明,這些籌資方式發揮了巨大效力。
大慶市與其他地市不同,過去是油田地方各修各的,重復修路的事很多。如今,觀念一變,市交通局和油田合成一盤棋,統一協調,統一規劃,統一建設,變『雙立』為『雙贏』,即借助模式。4年來,僅此一項就吸引油田投入1.5億多元,新建公路230公裡,企業還節省佔地補償1億多元。用收費權吸引投資者,引來東華集團投資4億元修讓杜路。此為股份經營模式。
他們還改變以往的『天女散花』、『蜻蜓點水』的投入方式,將有限的資金拿出來,實行以獎代投,即對修路積極性高的縣區進行獎勵,作為第二年的建設資金,由縣區自行計劃使用,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各縣區爭先投錢修路,一改過去『要我修路』為『我要修路』。
大慶是缺少砂石地區,大慶交通人在通村公路建設中因地制宜,大力推廣紅磚路面,既降低了造價,又拉動了內需。四年來共修通村紅磚路570多公裡。被農民稱為『紅地毯』鋪到家門口。
近年來,社會上『修好一條路,倒下一批人』屢見不鮮。一些交通乾部利用手中的權力,鼓起自己的腰包,卻不管修的是『水泥』路還是『豆腐渣』路。可在大慶市交通局,四年修路2000公裡,無論是柏油路還是紅磚路,條條是精品。從領導到工作人員只有一個念頭:修好路,做好人。
他們出臺了『陽光操作』的十二項規章制度,全方位規范施工、設計、招投標全過程,被喻為『十二道防火牆』。他們在造價控制、資金使用和預防腐敗上動腦筋,用招投標擋住說情風,用低標底嚇住投機人,用現場『零簽證』切斷跑冒滴漏,用陽光收費杜絕小金庫。
『陽光操作』換來了合理的低造價,科學的短工期,實在的高質量,換來了老百姓的贊譽。僅2004年大宗材料淡季招標采購一項,就節省資金3000多萬元。他們把城市出租車的行政審批轉為公開拍賣,活化政府資源9000多萬元,用於改善農村交通。不僅把『紅地毯』鋪到了村屯,還研究農村客運公交化問題,把幾百臺便民車開到了農民家門口,村屯晴雨通車率達到94%%。
一條路,能帶來多少巨變?肇源鎮解放村過去通縣城都是土路,一到雨季無法通車,大量的瓜果蔬菜運不出去,賠得菜農受不了,蔬菜大棚只好改種大田。前年修上路後,全村農民重扣40萬平方米大棚,菜農的收入翻了一番多。
路改變了農民的命運。過去去縣城要走一天,如今村民上街『一袋煙』,孩子騎車上學『一溜煙』。農民說,當年通電給我們帶來第一次革命,現如今通村公路帶來了第二次革命。
一條條路的建成,帶起區域經濟發展。林甸縣東興鄉借助公路,引來300多農民依路經商,形成了『路邊經濟長廊』。蘆葦資源豐富的杜爾伯特煙筒屯鎮,三條長達58公裡的通村路建成後,全鎮農民把蘆葦資源變成葦編織品,人均增收1500元。
路就是碑。大慶通鄉村公路連續兩年在全省綜合評比第一。今年3月,大慶市交通局又被授予全國交通系統先進集體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