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作坊•集鎮•老香坊 不該被忘的『老哈爾濱』
2005-05-13 13:29:0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曾一智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5月13日電 生活在這個城市中,有多少人知道東香坊即為『老上號』。香坊區記載著很多哈爾濱的『第一』。『五一』期間,由於慈雲觀的重新被關注,記者對哈爾濱市香坊區的歷史文化遺存進行了實地踏查

    一座歷史文化遺存道觀險被拆遷

  在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記者前往哈爾濱市香坊區尋找日偽時期的香坊監獄舊址。途經延福街,在一片廢墟中瞥見一座青磚廟宇式建築。莫非這裡就是以往在增福街尋訪不得的哈爾濱城區最早的道教慈雲觀?停車敲開近旁一座尚未拆除的小屋的門,主人岳好德證實了記者的猜測:『這裡是慈雲觀的後殿,前兩天已經有記者來過了。』經他指點,記者從六角窗看殿內,大梁上的彩繪清晰可辨。岳好德又帶領記者去增福街看了道觀現存的大仙堂。

  據史志記載:慈雲觀又稱正善宮。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3月1日,在現香坊區增福街59號興建而成,屬全真派。慈雲觀的修建,標志著道教開始傳入哈爾濱市內。慈雲觀先後建造了大殿、東西配殿、山門、鍾鼓二樓和大仙堂。1947年,哈爾濱市進行社會團體登記時,有道士4人,工友2人,年齡均在60歲以下。後來,這裡成為哈爾濱冶金機械配件廠的廠房。現只存後殿和大仙堂。

  

  如此說來,慈雲觀比坐落在道外區北二十道街景興胡同的龍王廟的歷史還早了6年。由於這是中華民族的本土宗教建築,在哈爾濱洋教堂遍地的特殊人文環境中,更凸顯其異常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

  但是,這座寶貴的建築已在被拆遷范圍之內,它的命運又將如何?

  於是,記者分別向省市文物管理部門諮詢。省文化廳文物保護處處長孫長慶介紹,自從4月下旬發現這處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已通知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調查處理,力爭保護。哈市文管站副站長邢曉瑩介紹,文管站的工作人員已去現場踏查,認為這是一處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並與有關部門溝通,已通知拆遷部門停止拆除。現正在形成正式報告。現有三種方案:一,市文管站提出的原址保護;二,市城市規劃局提出的易地遷建;三,在實在保護不了的情況下,也要把所有的磚瓦、梁柱構架保留下來。

    『老哈爾濱』身影斑駁香坊監獄只剩一堵牆

  據張福山、周淑珍所著《哈爾濱革命舊址史話》記載,香坊監獄是日本侵略者於1937年?1941年修建,又稱哈爾濱第一模范監獄。當時在押犯人2000多人,其中20%%是政治犯,即共產黨員、共青團員、抗日志士、愛國群眾。共產黨員劉忠民、王德福、周維斌等在獄中成立了秘密組織『反帝市獄會』,領導犯人進行反迫害斗爭。1945年光復以後,政治犯出獄後自發成立了中共北滿臨時省委,開展接收偽政權的工作。

  

  如今這裡是國家儲備局倉庫。原來所有監捨早已拆除,只剩一堵圍牆及依然陰森的崗樓。民族工業遺址天興福第二制粉廠主體完好

  在哈爾濱市第四批保護建築普查工作中負責香坊區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鄒廣天教授介紹,他在哈爾濱軸承廠院內發現了天興福第二制粉廠舊址,並已初步列入第四批保護建築。據史志記載,哈爾濱軸承廠就建在天興福第二制粉廠原址。

  新中國成立前,哈爾濱的工業主要支柱產業即是糧油加工,天興福和雙合盛是兩家最大的工廠。

  原天興福第二制粉廠經理劉佩芝在生前回憶,天興福第二制粉廠由民族資本家邵乾一、邵慎亭兄弟於1920年投資建廠,並鋪設專用鐵路線。1921年10月1日正式開機出粉,日產面粉6500袋,銷往全國。老哈爾濱人都知道天興福的『天官牌』面粉,與雙合盛的『紅雄雞牌面粉』齊名。1953年,天興福第二制粉廠實行了公私合營。

  在軸承廠院內很容易就找到這座高大巍峨的老廠房,『1920』的字樣依然清晰可辨,鐵道線也還在使用。

    哈爾濱猶太人歷史遺存華英油坊首次發現基本完好

  一直以為猶太人卡巴爾金經營的華英油坊原址已不存在,但此次在增福街南側油坊街一個小院向居民們詢問,卻有了意外的收獲。出生在這一帶的岳好德非常熱心地帶我前去尋訪。居民介紹說,這裡曾是日偽時期的醬油廠。據史志記載,1944年偽政府將香坊永聚恆醬園和道外三戶醬園合並成立永聚恆合記醬菜園,建廠址於香坊增福街65號院內。岳好德說,旁邊的軋鋼廠和哈爾濱機械廠建廠時,地下曾挖出大規模的大醬池。在哈爾濱輕工化學總廠院裡,一眼望見老式的煙囪,心裡已是十分激動,一個老工人指著煙囪方向的高大廠房以及一直延伸到廠門口的長排車間,說那裡就是華英油坊舊址。這和華英油坊的老照片完全吻合。高大的廠房曾做過鍋爐房,如今已是亞油酸車間。第二天再次前來拍片,並到廠部辦公樓印證了院內一座二層小樓也是老華英的舊址。

  

  據史志記載,英國人開設的華英油坊建於1914年,隸屬英國華英東方商務公司。地址在油坊街15號,1915年投產。

  建國後先後改稱東建、油脂化學廠、化工實驗廠、化工三廠。1957年之前一直以生產豆油、豆餅、清油為主。1958年改產化工產品。1963年改生產肥皂等產品,1985年改為哈爾濱輕工化學總廠。

    消失在瓦礫中的歷史

  記者以往曾多次來香坊尋訪歷史文化遺存,拿著老地圖、老照片在香坊公園、香坊火車站前與老人們交談,在能夠確定地址的位置,得知坐落在司徒街(原名司令街)建於1898年的哈爾濱第一座氣象臺、坐落在香順街(原名軍官街、軍政街、香政街)建於1898年的第一座教堂聖尼古拉教堂、坐落在衛生街的第一所中東鐵路小學均已無存。

  如今在延福街慈雲觀東側,終於找到1932年法國傳教士達系籌款建造的上號天主堂的所在地,然而已在不久前拆除,只剩一大片空地,和天主堂西側的一座小樓殘留的一角,按其位置應是史志上記載的要理學房。

  據史志記載,上號天主堂(香坊天主堂)於1966年8月關閉,後改為哈爾濱立新制釘廠。天主堂對面原有很大的青磚房,為修女居住,也拆除了。一位姓李的居民撿回了房上的數塊磚雕。

  再往北,一座青磚房十分顯眼地搶入眼簾,這本是坐落在安埠街42號的一座大青磚房,如今只拆剩中間部分,但殘存部分依然完好,屋檐上殘存的壽字紋滴水比起濱江關道衙門的滴水要精致一些。坐在斷壁殘垣之間的老居民說,原來這裡有很大的院子,很有氣派,院裡有假山,這一帶的居民都叫它『假山大院』。但不知它的淵源,只聽老人講日偽時期住過日本兵。再向岳好德諮詢,他竟然在此院居住過。畫了門簪的圖形向他詢問,他說大門上有四個。在明清建築中,小戶人家院門多為兩枚門簪,大宅門則為四枚。這是中國官員、富商宅邸,還是辦事機構?不得而知。1900年著名的聚源燒鍋在安埠街開業,同時在埠頭區道裡顧鄉屯開一分號,稱源聚燒鍋(在庚子國難中,與田家燒鍋同為著名的清軍和義和團的抗俄戰地)。據說,稱東香坊為『老上號』即緣由於此,顧鄉源聚燒鍋那一片便稱『下號』。假山大院是否與聚源燒鍋有關,亦不得而知。

  

  撿一塊青磚捧在手裡,抬眼望去是一片大面積的瓦礫。不知有多少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和多少沒有來得及捋清的城市歷史已經消失在瓦礫之中。

    一場艱難的長久較量

  近年來,在城市現代化浪潮的席卷下,建設國際化大都市與舊城保護之間的矛盾一直是擺在城市建設者面前的一道亟待破解的難題。

  歷史文化有其惟一性,破壞後再建的做法本身就是一場悲劇。我們就看到了一面在無所顧忌地拆毀真正有價值的古建築的同時,一面又在耗巨資重修城牆,重修某些號稱『古跡』的亭臺樓閣,或者重修某個名人故居的鬧劇。再建對於保存民族傳統文化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它惟一的作用還是服務於旅游和經濟。說到底,還是經濟利益的驅動。在城市建設與呼吁保護文化遺跡的夾縫中,這注定將是一場保護文化歷史和追求經濟利益的長久較量。

  新聞鏈接1

  香坊的哈爾濱『第一』

  ●1805年(嘉慶10年),山東黃縣人田保輝兄弟一家來東香坊開荒種地,開辦燒鍋。田家燒鍋成為當時哈爾濱地區和北滿地區第一家大型私營手工業作坊。原址毀於庚子國難。

  ●1900年3月,哈爾濱城區第一座道觀慈雲觀在香坊增福街興建。現只存一座後殿和大仙堂。

  ●1898年5月8日,俄國人維謝洛費佐羅夫在香坊建立哈爾濱的第一座氣象站。已拆除。

  ●1898年7月,哈爾濱第一座中外合資銀行華俄道勝銀行哈爾濱分行在香坊開辦。已拆除。

  ●1898年8月,哈爾濱第一座東正教教堂聖尼古拉教堂在西香坊軍官街(現香順街)興建。已拆除。

  ●1898年俄國人在軍隊街(現古香街)建立鐵路印刷廠(石印室),是哈爾濱第一家印刷企業。原址無存。

  ●1898年8月12日,第一家俄商商店魯西阿爾化妝品商店在香坊安埠街建立。原址無存。

  ●1898年10月,中東鐵路局在衛生街開辦了第一所俄僑小學校,已拆除。

  

  新聞鏈接2

  香坊:哈爾濱的城市雛形

  香坊被稱為『老哈爾濱』,是從1903年中東鐵路的管理中心自香坊遷到南崗之後的事兒。而對於哈爾濱市最早形成的一個現代城區,我們不能忽略香坊區的歷史遺存以及它的歷史地位和價值。

  香坊區自從1805年(清嘉慶10年)形成田家燒鍋、香坊兩個村鎮,已有200年歷史。

  現在的香坊城區的范圍內,

  1895年時,就有了1000多戶居民,約4000人口,陸續出現了『哈爾濱屯』、『小北屯』、『小南屯』(保府大院)、『魏家窩堡』、『菅草嶺』等村屯。是哈爾濱地區農業發達、工商業繁榮的一大重鎮。

  1898年,俄國人在田家燒鍋一帶開始建築鐵路和進行市政建設,並將城區中各村屯聯片規劃,建立了工兵路(現公濱路)、草料街、陸軍街等30多條街路。此時的西香坊已具備市街規模,稱『哈爾濱』,總面積為7.9平方公裡,是當時哈爾濱的交通樞紐,政治、經濟中心。

  1903年,中東鐵路管理中心移至新市街(即今天的南崗)。曾經一度繁榮的『哈爾濱』(現香坊)則漸被冷落,遂稱為『老哈爾濱區』。

  1925年,香坊又有了較大的發展。1932年,香坊區內有糧油加工業13戶,佔全市的25%。電燈公司、道德會、天主教堂和清真寺逐漸來到這裡建設。城區面積擴大到8.5平方公裡,人口發展到1.9萬人。隨著工商業的發展,香坊區形成了5個區域,即軍事區域———草料街(香坊大街);工業區域———油坊街;商業區域———安埠大街;俄國人(外僑)居住區域———六順街;文化農業區域———通天街。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