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5日電 近日,哈爾濱市某西餐廳服務員到另一西餐館買『外賣』,被疑偷學該店菜品做法,已付錢的『外賣』被對方強行拿回,就此產生糾紛,甚至因動手驚動了警方,看似尋常的糾紛背後,卻引出了時下餐飲業一個不公開的秘密——『偷藝』。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同行之間互相品菜、暗插『臥底』等『偷藝』行為在黑龍江省一些餐飲部門中屢見不鮮,一些特色店都因遭同行『克隆』制造低價位生存遇困。而對此有關專家表示,菜餚沒有專利權,因此對餐飲業同行的『偷藝』行為尚無法鑒定。
被疑『偷藝』買『外賣』起爭執
4月27日,記者來到位於哈市道裡區的某西餐廳,據當事人服務員張娟(化名)介紹,4月4日16時左右,她和其他3名女服務員及2名男店員下早班,便約定回宿捨聚餐,由她到附近的另一家西餐館買『外賣』帶回寢室吃。
『當天我點了6個菜,付了85元的菜錢,就在店裡等著做好拿走。這時,該餐廳經理張亮(化名)就反復地問我買給誰吃、去哪兒吃等問題,等打好包我要帶走時,他還執意要送我,正好其餘3名女服務員來找我,他跟隨我們回了寢室,在那兒他看見了我們兩個男店員後,便把「外賣」搶了回去,我們起身就追,在路上他反復地罵我們,說我們是來「偷藝」的。』張娟說。
據張娟介紹,她們和張亮索要買『外賣』的85元錢,在要錢過程中,與餐廳的人產生爭執,並有人受傷。隨後,她們報案到哈市公安局道裡分局通江街派出所,之後去哈市公安醫院驗傷。記者在『驗傷報告』上看到,4人的初步診斷為,均有不同程度的軟組織挫傷,原因待查。
當事人李楠(化名)對記者說:『我們買「外賣」是付了錢的,所以我們怎麼處理都行,這是我們的權利,店家根本無權乾涉,更不能將賣出的飯菜又強行搶回。雖說我們是西餐廳的服務員,但是我們也可以到其他飯店購買食物,而且當天我們買「外賣」完全是為了聚餐,根本不是「偷藝」,所以我們要追究當事人的責任。』
4月28日,記者來到事發的哈市某西餐廳,找到了該店經理張亮。據他介紹,事發當天下午,他看見一個女孩來買『外賣』,順便問了一句是買給誰的。對方說是買給生病母親的,因為母親愛吃。怕對方一個人拿不過來,他就要幫助對方送回家。該女孩打電話約來3個女孩,說幾個人完全可以自己拿走,從她們的談吐和外表看,他覺得她們並不像消費者。張亮說:『因為以前發現過幾次同行偷偷來我們店品菜、模仿做法的事,所以我就起了疑心,就一直跟隨她們到家,我看見開門的就是某西餐廳的兩名廚師。我便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將「外賣」搶了回去,直接拿回了餐廳。隨後幾個女孩找到餐廳,與餐廳裡的人發生了口角,但並沒有人打傷她們,至於傷是從哪兒來的不知道。』
當日10時左右,記者來到通江街派出所,據負責處理此案的民警孫洪海講,張亮不承認打人,目前此案還在進一步處理中。
餐飲『偷藝』屢見不鮮
拋開這一事件的是非不論,它所牽涉的『偷藝』行為話題倒是在哈市餐飲業日漸凸現。近日,記者在走訪了哈市的一些餐飲店後了解到,餐館新開張,同行前去品菜;誰家特色菜經營紅火,就派人進駐做小工學習……其實在我省餐飲業中,同行間的『偷藝』行為已經成了餐飲業的『通病』。
4月29日,記者從省餐飲協會了解到這樣的事例:前兩年哈市第一家『開封灌湯包』店開業後,生意特別火,因此吸引了很多同行前去品嘗,於是『山東灌湯包』、『上海灌湯包』紛紛亮相,一個月內哈市創下了14家灌湯包飯店新開業的記錄,那時哈市大街小巷的灌湯包店比比皆是。數量多、包子質量不正宗、相互壓價,隨後出現了灌湯包業的迅速虧損,許多店家又紛紛轉行,如今市民很少再見到灌湯包的店面了。
省餐飲協會秘書長任家常對記者說:『哈市灌湯包事件就折射出了餐飲業「偷藝」的現象。由於餐飲行業競爭殘酷,一些經營不善、客源少的飯店經常暗地派人到比較火的飯店「臥底」,或應征廚房小工,或作為顧客光顧,但目的就是「照葫蘆畫瓢」把技巧學到手,然後回到自己店裡,推出相似甚至相同的菜品,再以低價位爭攬客源,其實這是一種不正當的競爭,造成了餐飲業發展的混亂。最近我們餐飲協會還接到投訴,我省新引進菜品「豆撈」和「鐵鍋燉魚」也遇到了被同行「偷藝」的情況。』
據了解,去年10月份,我省第一家鐵鍋燉魚店在哈市開業,但短短1個月,哈市就相繼新開業了20多家以鐵鍋燉魚為主的特色店。4月29日,作為始作俑者的這家鐵鍋燉魚店董事長劉文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去年在開店之前,我們事先在黑龍江地區作了調查,餐飲業完全沒有該菜品,所以我們是第一家店,但開業沒多久就有類似的店出現了,除了飯店名字不同,店內的裝飾、盛菜的盆碗、服務員的穿戴等都和我們店一樣。我曾經到他們的店考察過,如果沒在我們店吃過十次八次燉魚的人,肯定不能模仿得這麼像。為了自我保護,目前我已到工商部門進行了特色菜品名稱的商標注冊,防止別人濫用我們的特色菜品名稱。雖然表面上可以制止住被「偷襲」的行為,但形式上還是難已控制。』
拿錢找廚師買秘方,招來的小工乾幾天就『叛逃』到附近的飯店成了領班;老板領著自己的廚師來吃,吃不出來就打包帶走;『好心』同行給店裡介紹服務員,但人來了就天天研究這菜是怎麼做的……花樣百出的『偷藝』行為令人防不勝防,如今,哈市『豆撈』這一特色菜也同樣面臨著被同行『偷藝』、經營遭遇窘境的狀況。
據稱是首家引進『豆撈』的一位店主對記者說:『看到哈市火鍋業幾年始終不變的幾種涮品,2003年9月,我們率先引進了「豆撈」特色涮品,開業幾個月,該涮品很受歡迎。但轉眼也成了同行偷學的重點。現在哈市的火鍋店,幾乎都有了「豆撈」,而且價錢比我們低了一半。雖然他們做的形式上與我們相似,但口味上差別還是很大的。我們幾次反映到管理部門,希望能規范該菜品的質量,以防止惡性競爭。』
餐飲『間諜』自述『偷藝』經歷
餐飲業同行間的『偷藝』行為,造成了不良競爭,因此一些人認為此舉是不道德行為。省餐飲協會副會長孫宇說:『比如發明創造,他人擅自使用是違法的。菜品也一樣,明明是人家獨創的,他卻派人去偷學廚藝,然後變成自己的,方法不正當,行為也不道德。』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偷藝』在實際生活中也成為很多人成功的捷徑。
李剛(化名)是哈市道裡區新陽路上一家酒店的廚師長,當記者提出讓他對『偷藝』行為發表意見時,他笑著說:『做廚師當然要有特色絕技,但別人不會教給你,就要自己偷著學,我不偷著學也不會有現在的職位。』付剛向記者透露了之所以能昇級為廚師長還得益於一次『偷藝』的經歷:『當時哈市水煮魚很火,為了能掌握做法,我被經理安排到一家水煮魚專營店「臥底」做切墩,在經過3個月的工作後,我摸清了水煮魚的基本配料,於是我辭職回到原來的店裡專門烹飪水煮魚,並研究出有自己特色的水煮魚,我也因此昇任為廚師長。』
『「偷藝」是很正常的事情,木匠、廚師、捏泥人等手藝活都是學徒式的,但說是學徒,沒有人會教你,都是偷著學。我以前在哈市一家火鍋店做雜工,偷了幾包火鍋湯料後,我辭職又到另一家火鍋店工作,然後又偷了些火鍋底料,我前後在5家火鍋店工作,後來終於弄清了配料裡面的東西和蘸料的調制,就自己開了個火鍋店,現在已經有兩家分店了。』哈市某四川火鍋店李總經理的成功完全得益於偷藝的成果。他向記者表示,為了能讓自己的店立於不敗,火鍋業內有什麼特色品推出,他會親自領著廚師去品嘗,必要時也會派人去對方店裡偷著學習,如果是正大光明地去學,對方肯定不會同意,所以餐飲界的這種『偷藝』完全是必要的經營策略。
專家: 商家要作好自我保護
開店做生意,只要人家花錢,誰來都得服務,所以飯店對『偷藝』是防不勝防。
省餐飲協會副會長孫宇說:『誰說我家的菜是從你家學來的,因沒有鑒定的標准,無法認定菜品的真正歸屬人是誰,所以界定「偷藝」的行為也很難。這也造成「偷藝」在餐飲界的存在空間。』
哈爾濱商業大學旅游烹飪學院教授鄭昌江則指出:『菜餚本身沒有專利性,沒有專利權,所以別人偷著學做不違法。比如商家派服務員到另一個店偷學特殊配料和菜餚,雖然道德上不通,但行為不違法。也就是說,任何新菜餚的推出,任何人都可以模仿制作出售。所以為了避免自己的特色菜被偷藝,商家首先要有保護意識,保護好自己菜餚的秘方,控制好人員流失,管理好廚房重地等。』
『餐飲業一些菜餚技術含量相對較低,表面上品不出准確做法,但行內人看一遍也許就能學個差不多。因此,「偷藝」的行為也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個人行為,純為學廚藝,然後自己開店;另一種是企業行為,有意識地派人去學東西。兩者的目的不同、目標不一樣,但同樣會造成不正當競爭和市場無序發展。一款菜品是廚師綜合技術的展現,偷藝學的也只是表面的東西,就像鍋包肉很多人都會做,但卻有好壞之分,所以要求店家保持住自己的特色,不能別人半價出售,自己的質量也縮水。而且面對「偷藝」,商家要有防備,采取措施,纔不會被「偷藝」,比如不斷創新菜餚,經常研制特色菜餚,常換常新,纔不容易被模仿。』省商務廳經濟貿易處副處長安紅寶對此發表了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