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7日電 就在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走出國門越洋求學的時候,國外的未成年孩子也開始進入中國接受基礎教育。在哈爾濱,就有這樣一所接納韓國小留學生的學校,40多名來自韓國的青少年與同齡的中國學生在同一課堂學習、同一宿捨生活,在異國的土地上留下最美好的一段回憶。
這些韓國小留學生現在的學習、生活情況如何?他們為什麼選擇到哈爾濱留學?5月6日,記者來到這所學校進行了采訪。留學原因
父母在此經商 冰城人發音純正
『您好!』伴隨著一句字正腔圓的漢語問候,幾個留著長發的韓國男孩向陌生人深深地鞠躬、禮貌地避讓———走在哈爾濱清一國際外語學校並不寬大的走廊裡,這樣的場景會隨時遇到,這些發型誇張卻又彬彬有禮的少年讓人有置身韓國之感。
『其實,我們使用的教材是中國基礎教育教材,只是學校的管理是韓式的。』清一學校校長駱愛根說:『這是目前哈市唯一由韓國人投資開辦的全日制基礎教育學校,既招收中國學生,又招收韓國的同齡留學生,課程的設置按照中國的課程標准安排,同步參加國內的中考、高考。』
駱愛根曾是哈市一所中學的校長,去年被聘為清一學校的校長。她稱這所學校為『哈爾濱的韓國學校』。與其他學校相比,這所有著40多名韓國留學生的學校洋溢著濃郁的韓式文化氛圍。
『我現在不但能看懂中國的教材,還學會了好幾首中文歌曲。』來自韓國的15歲女孩黃金鍾說:『中國的文化讓人著迷,但更讓我高興的是交到了許多同齡的中國好朋友。』黃金鍾是2003年來到哈爾濱留學的,現在讀初二。初來時她還是個漢語盲,現在已經是半個『中國通』了,不僅了解許多哈爾濱的掌故,還會背誦多首中國古詩詞。
她告訴記者,她的父母都在哈爾濱經商,希望她能學好漢語,所以纔送她來這所學校。她的下一個目標是參加中國的高考,考入一所北京或上海的大學,繼續學習中國文化。
在清一學校,韓國的留學生最大的18歲,讀高三;最小的13歲,讀小學五年級。
據了解,清一學校創辦於1999年,起步時是一所語言輔導學校,主要面向韓國留學生,為韓國留學生參加HSK國際漢語等級考試提供輔導。從2002年開始,該校開始招收中國學生,成為一所綜合性的基礎教育學校。目前學校共有13個班,在校生有200多名,設置了從小學到高中的所有年級。
『這些小留學生來哈爾濱的求學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掌握一口流利的漢語。』哈爾濱清一國際外語學校董事長、韓國人徐熙宇先生說:『我們之所以把學校選址在哈爾濱,是因為這裡的普通話標准,純正的漢語發音在中國大城市中首屈一指,這對打好語言基礎非常重要。另外,哈爾濱作為一個開放性的大都市,有著越來越多的韓國人在這裡工作,他們的子女也需要一所韓語學校。』
求學故事 很想吃家鄉的辣白菜
『我現在不怎麼想家了,但很想吃家鄉的辣白菜。』去年來哈留學的黃俊豪用不太流暢的漢語對記者說。黃俊豪是和姐姐一起來留學的,他讀初一,姐姐黃善英讀高一。剛來哈爾濱的時候,黃俊豪因為想家,還偷偷哭過,這事被同學取笑了好長時間。
『雖然哈爾濱的冬天要比韓國冷得多,但我現在已經很適應這裡的生活了。我在這裡學習兩年多了,去過索菲亞教堂、中央大街、冰雪大世界,前兩天還去了太陽島,哈爾濱是個很美的城市,這些地方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讀高一的韓國留學生徐永勝說,『這裡的飯菜非常可口,我最愛吃的是鍋包肉,只要食堂做了這道菜,就決不會剩下。』
這些小留學生一律居住在由學校提供的宿捨中,其中也有寄宿的中國學生。在學生宿捨內,記者看到,這裡的條件同國內的普通學生宿捨差別不大,簡朴整潔。據介紹,宿捨的衛生打掃包括洗衣服在內都有專人負責。
駱愛根說,中韓兩國是近鄰,同屬於漢字文化圈,有著共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尤其是韓國儒教文化氛圍濃厚,這些都使得韓國孩子對中國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但他們也有許多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每餐都要吃辣白菜;講究個人衛生,每天都要洗澡、更換內衣,宿捨要保證24小時供應熱水、進屋要換拖鞋等等。
『韓國的家長也非常疼愛孩子,為保證飯菜可口,去年秋天還特意從韓國帶來特制的調料,幫助學校食堂醃制地道的韓式辣白菜。』駱愛根說,『只是醃少了,纔兩個月這批辣白菜就吃沒了。現在的辣白菜是學校自己做的,學生們反映味道不如家鄉的地道。』
2005年春節,清一學校所有的韓國孩子都沒有回國,而是分別到中國同學家過了一個中國式的春節,豐富的中國年俗文化讓他們大開眼界。
『我去了同學宋金磊家,他媽媽還給我做了一身唐裝,上面繪著龍,很漂亮。過春節放鞭炮興奮得好幾天都沒睡好。』徐永勝說,『在哈爾濱讀書很開心,我已決定報考中國的大學,也許將來還要留在這裡工作。』
文化碰撞
中國學生愛鑽研韓國學生善觀察
『雖說學校的教學是中國式的,但管理完全是韓國式的,而且對韓國孩子要比中國孩子嚴厲。』徐熙宇說:『在韓國,男孩子是要服兵役的,所以從小家長和學校對他們的管教相當嚴格。一個孩子犯錯誤,整個寢室的同學都要承擔責任,完不成作業,可以適當體罰,比如被罰沿操場跑圈。家長認為,孩子到了學校,怎樣教育是學校的事情,所以老師的權力很大。』
與韓國孩子不同,中國孩子有困難願意找家長和老師解決,而韓國孩子更願意自己解決問題,自立性更強一些。就兩國孩子的性格差異,校長駱愛根講了她遇到的一件事。去年冬天,學校組織學生去玉泉滑雪,學生們都是第一次滑雪,很興奮。穿雪靴、雪板時,中國孩子總是纏著老師問,讓老師幫著穿鞋,而韓國孩子則是站在一邊觀察別人穿,看明白了再自己穿。到了雪場上,中國孩子馬上瘋玩起來,韓國孩子仍是先觀察揣摩別人怎樣滑雪,然後再自己滑。從這些細節上可以看出韓國孩子的自立能力很強。
校長對記者說,韓國孩子比較斯文、禮貌、和善;中國孩子比較懂事,會照顧人,特別是在飯桌上,從不爭搶飯菜、先動碗筷。韓國孩子比較勇敢自立,勇於承擔責任;中國孩子則依賴性較強,喜歡?嘴,逃避責任。中國孩子刻苦,愛鑽研;韓國孩子執著、善於觀察,一件事只有想好了纔去做。
『這些性格上的偏差並不一定有優劣對錯之分,但通過交流引導就會產生互補性的進步。』駱愛根說,『現在,在「清一」的中國孩子彬彬有禮、敢於承擔責任;而韓國的家長隔一段時間見到孩子,也都說孩子的性格變得活潑開朗,會照顧人了。』
前景預期
越來越多的留學生會選擇哈爾濱
『「五一」同學們都放假了,但我還要補習漢語,要不上課聽不懂。』在清一學校的一間教室裡,韓國小留學生景真郁通過老師的翻譯對記者說,『想家的時候,我就通過網絡視頻和家人聊天。』
景真郁今年只有13歲,上五年級,是學校裡年紀最小的留學生,3個月前剛到學校來,最基本的語言關還沒有過。但他表示,不管怎樣,他也要帶一口流利的漢語回韓國去。
『我之所以把學校辦到中國來,是因為韓國現在舉國上下的「漢語熱」。』徐熙宇說,『在韓國,20世紀70年代是留美熱,80年代是留日熱,到了90年代以後,留學中國漸成熱潮。據我了解,目前在中國的韓國留學生可能接近5萬人,已經超過留日學生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