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跳出哈啤看改制:從國有股權轉讓看國企改革
2005-05-17 09:16:40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薛婧 王敏學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5月17日電 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和振興,是黑龍江省加快發展的歷史性機遇。而國有企業改革是切入點和突破口。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國企改革的新思路和新部署,黑龍江省地方國有企業的改革攻堅戰已拉開了序幕。這場以開放式為特征的改革,難度大,風險大,希望也最大。

  哈啤轉讓,是香港證券市場新世紀以來最大的一例購並案,將哈啤集團國有股權轉讓給世界第一大啤酒公司——美國安海斯·布希公司(A B公司),轉讓收益逾1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國家初期投資的10倍,使國有資產大幅度增值。回顧哈啤集團的購並過程,不僅有成功的欣慰,更為重要的是為國有企業改革積累了經驗。

  哈啤重組之所以能夠實現多贏,主要是作為出資人的哈爾濱市政府扮演了一個理性出資人的角色,正是這種『陽光操作』,使投資者和股民獲得了可觀的回報,實現了多贏。同時還充分說明,哈爾濱的投資環境的改善已經明顯見效。目前,哈爾濱國企改革的任務還十分繁重,企業的改革越深入,觸及的矛盾越尖銳,今後無論是對外合作,還是內部改革,全市各級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都要確保改制過程公開透明,陽光操作,做到產權流動而不流失,資產增值而不減值。

  哈啤股權變更收獲的不僅是10億資金,更重要的是啟發了我們國企改革的思路。哈爾濱市作為國家的老工業基地之一,有一批像哈啤這樣擁有巨大潛在價值的企業,只是由於傳統體制的束縛和歷史包袱的困擾,其潛力難以發揮。采取內部職工持股或管理層收購的辦法退出國有資本很難實現,如果實行開放式改革,把國企產權改革與國際產業分工轉移、區域經濟發展結合,立足發展,因企制宜,配套改革,促進國有資本在全國和世界大范圍流動,一定能夠衝破體制性障礙,摸索到大型國有企業退出競爭領域的一種方式,為國企發展創造廣闊的空間。

  哈啤這個大型國有企業走過了艱難而成功的歷程,實現了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觀念創新,使企業實力得到迅速擴張,給我們留下了有益啟示。

  解決一個問題大致是這樣的過程:確定大的思路造勢誰來負責突破些什麼具體怎麼實施,這樣5個層面。而當前我們面臨的問題是,許多政府部門和企業往往是大的思路定了,勢也造了,下面就沒有人負責了,當各個部門出現碰撞,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沒有人去解決了。也就是說,許多好的思路到造勢這個層面就停止了。解放思想得動起來,要去解決具體的、微觀的問題,要在矛盾中、碰撞中找出新的路子來。這就需要一大批敢於負責的人,敢於承擔責任的人,不等、不靠、不推諉,身體力行,看准了就乾。社會應該有一種支持他們的環境,不僅要錦上添花,而且要雪中送炭,為改革者橕腰打氣,為改革者解決實際困難。

  國企改革的核心是產權制度改革。通過產權改革,企業內部確立現代企業制度,企業在觀念、機制、經營理念等方面纔可能發生根本性變化。我們應借鑒哈啤經驗,積極吸引外資、民間資本、社會資本,紮實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尤其重要的是,改制的目的,不是一賣了之,不是簡單地卸包袱。從根本上說,是著眼於做大做強。因此,選擇好具有產業拉動力的戰略投資者非常重要。經過這幾年的改革,黑龍江省絕大多數中小國有企業已實現改制,對那些資產規模巨大,在全省經濟中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實現產權多元化,靠內部職工入股或管理層買斷,或部分淨資產出售,甚或搞分步改制都有不同的弊端。因為,相對於企業龐大的存量資產,少量的內部人入股,增量有限,其產權結構依舊,治理結構依然,內部人控制的格局不變。尤其是,這點資金,對於企業擴大規模,改善經營狀況,提高其市場競爭力的龐大資金需求,只能是杯水車薪。只有引入有實力的戰略投資者,纔能借助外力的進入,帶動各類經濟資源進入黑龍江省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做大做強企業;纔能把我們仍處於封閉、半封閉狀態的國有企業納入國際經濟體系。

  政府要在國有企業改革中發揮主導作用,解決國有資本所有者虛置問題。一方面,對競爭性國有企業改革,政府要從資產所有者和授權管理者的角度,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克服阻力,加強對國有資本的控管,全力推進對外合作。另一方面,要發揮引導作用,在企業的市場化進程中提供規劃引導、政策諮詢、招商信息等全方位服務。另外,黑龍江省的國企改革,不僅面大,而且觸及企業的產權制度,其深度和廣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省委、省政府為確保改革順利進行,已經多次召開會議,進行了周密部署。但黨委和政府不可能對每一個企業都進行事無巨細的指導,不可能向每戶企業都派出工作組。重要的是,在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大的原則框架內,每戶企業,特別是企業的領導者,應該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放開眼界,更新觀念,發現優勢,搞好自己的戰略定位,切實地落實好省委、省政府的國企改革戰略思路和部署。企業在確立了自己的戰略定位,制定出改革方案之後,還必須要對其進行科學、細致的論證,然後再報請主管部門批准,由下至上,再由上至下,反復醞釀,使之完善之後再穩妥實施。必須強調的是,政府是國有企業的出資人,也當然是決策的主體,國有企業的領導人是國有企業改革一線的組織者和推進者,作為組織者和推進者,應該而且必須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積極支持改革,推動改革,同時也必須服從服務於大局,按程序辦事,保證國有資產實現合理高效流動,保值增值,防止流失。只有這樣,纔能確保改革實現企業的主觀能動性,與省委、省政府的大政方針緊密結合,實現改革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使改革沿著健康有序的軌道運行。

  企業領導者要堅定地站在改革前沿。經過這些年改革開放磨練和市場競爭摔打,絕大多數國有企業領導者對國企改制取得了共識,人心思進,人心思改,已經成為了主流。他們共同的願望是把企業搞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並合理合法地獲得不菲的收入。可以這樣說,當代中國絕大多數優秀的經營管理者,還是集中在國有企業,戰略投資者肯定要啟用一批。即使是改革中,改沒了自己的權力,改掉了自己位置的,黨委和政府也決不會讓真正的改革者利益受損。還有那麼多的企業,還有那麼多的機關事業單位,還有那麼多的領導職位,黨委和政府完全可以妥善安排他們。如果真心改、全力改,真的把自己的利益改沒了,黨委和政府不能不想改革者的出路和後路,更不會讓改革者精神受冷落、經濟受損失。從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看,黨委和政府已經考慮到了企業領導者的切身利益和今後的出路問題。企業領導者還怕什麼呢?還有什麼後顧之懮呢?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