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尋當年抗聯戰士的足跡 『勝利之旅』走進冰趟子林場
2005-05-19 09:50:2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晁元元 吳利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5月19日電 為了尋當年抗聯戰士的足跡,聆聽一個以少勝多伏擊日寇的戰斗故事『勝利之旅』走進冰趟子林場。

當年密林深處的抗聯戰士宿營地。
當年密林深處的抗聯戰士宿營地

  『勝利之旅』的車從通北林業局東北行70公裡,駛離公路後,在雨後泥濘的林間路上又顛簸了兩個小時。冰趟子林場副場長郭玉坤為『勝利之旅』人員帶路,在灌木叢間行進,尋找當年抗聯戰斗遺跡。

  聽郭玉坤的講述,記者眼前閃現出這樣的歷史畫面: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這裡是一片原始森林,野獸出沒,人跡罕見。1937年,抗聯第三軍軍長趙尚志率軍部和第一、第五師,由湯原縣向鐵力、海倫實行長距離轉移,也叫西征。當時敵人尾隨趙尚志部隊,圍追堵截,部隊走到通北山裡時,有一股700餘人的日偽軍緊緊追來。

  那時這兒叫黑風口,抗聯戰士們行軍到這兒,在伐木工人留下的木房裡宿營休整。趙尚志決定設伏,他說,溝兩側的山林,可隱蔽設伏,溝裡狹窄,可截斷敵人退路,只要把敵人引來,就可以把他們消滅乾淨。

  

抗聯戰士當年就是飲用這條小溪的溪水抗擊日本侵略者。
抗聯戰士當年就是飲用這條小溪的溪水抗擊日本侵略者。

  當時,雖然是三月,山上山下依然是冰雪覆地,戰士們在冰雪上澆水,在木房周圍砌成戰壕或掩體,等待追兵。

  3月7日,日偽軍竹內部隊守田大尉率敵撲來,遭到抗聯戰士的迎頭痛擊。

  當晚,山裡氣溫驟降,抗聯戰士以逸待勞,從容不迫,輪流作戰,交替到木房內取暖;而日軍卻只能趴在雪地裡,無處可藏,幾次衝鋒,手腳被凍僵,槍凍得拉不開栓,機槍也變成了啞巴。

  一天一夜的戰斗,日軍被打死和傷凍而死的就有300多人。最後,只好用馬拉的大爬犁拉著成堆的屍體退走。抗聯戰士打掃戰場,繳獲大批槍支彈藥和米肉、服裝、軍毯等物資,繼續西征。

  郭玉坤自豪地說,『那邊山坡上的百十來棵老柞樹,有130年了,它們是那場艱苦悲壯戰斗的見證。咱抗聯將士就是在坡上埋伏,血戰日寇的。』

  與『勝利之旅』同行的通北林業局黨委副書記李明志介紹,冰趟子戰斗後,趙尚志留下200多兵力,在通北、海倫、綏棱、鐵力一帶抗日。抗日聯軍在八道林子和南北河建立了兩個後方基地。距冰趟子戰斗遺址的10公裡外的白皮營,便是當年抗聯的密營,有抗聯的槍械檢修廠、衛生院和被服廠。從上世紀70年代起,這一帶開荒時,老百姓就挖出過槍支、鋼盔和蘇制縫紉機頭。

  

去年抗聯精神宣傳小分隊來到冰趟子戰役遺跡地建紀念碑
去年 抗聯精神宣傳小分隊 來到冰趟子戰役遺跡地 建起『輝煌戰績百世傳揚』的紀念碑。

  抗聯老戰士經常來這裡尋找戰斗遺址,憑吊犧牲戰友。老抗聯李敏2000年、2001年和2004年三次來冰趟子林場,在這裡寫下『抗聯第三路軍冰趟子戰役遺跡地』。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著名的《露營之歌》有一段詞,據說就是在這附近的白皮營寫下的。

  佇立密林深處,看林海濤湧,我們的耳邊仿佛又響起抗聯將士們那豪邁的歌聲。

  冰趟子戰役

  冰趟子戰斗,是東北抗聯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伏擊日寇的戰斗。

  『這兒為什麼叫冰趟子呢?』冰趟子林場副場長郭玉坤解釋說,當年這裡有一眼山泉,泉水流下來,結成一大片高低不平的冰層,這一帶被稱為冰趟子。冰趟子林場1956年建立,30年育林10萬畝,是松花江林區9個林業局中人工林保存面積最大最好的林場。林場1970年一度改名叫『紅星』,2003年,又改回叫『冰趟子』。

  記者感言

  記者在沙石路上驅車4個多小時,纔趕到『冰趟子戰斗遺址』,雖已是春天,但是冰趟子一帶氣溫還很低,溪水處還有冰碴子,刮起來的春風依然讓人感到透骨的冷。在60多年前,抗聯戰士們卻以天為被,以地為炕,飲冰吃雪,在冰天雪地裡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與力量超過自己的敵人進行斗爭,他們的勇氣和謀略,是很多現在年輕人無法想象的。離開冰趟子戰斗遺址,讓我們再次想起抗聯老英雄王明貴反復強調的那句話: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呀,要珍惜呀。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