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4日電 22歲的吳曉涵是阿城市蜚克圖鎮人,半年前,她通過朋友學會了紡織工的技能。本以為能憑此打工掙錢,可想不到她費盡周折地成了一家小紡織廠的女工後,不到兩個月就因為工廠倒閉而失業,從此她再也沒找到紡織工的活。日前,在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組織下,她和十幾位同鄉一起到大連接受培訓。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他們再也不用擔心培訓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是邊培訓,邊上崗,培訓期間一樣掙工資。
在省政府駐大連辦事處21日舉辦的農村勞動力『培務一體』現場會上,和吳曉涵一樣高興的還有成為大連天寶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員工的農民工。他們接受培訓期間每人每天能掙28元錢。
『培務一體』由我省駐大連農民工服務站首創,是一種將農民工的培訓和市場對接的新做法,即在確定農民工的就業崗位後,再對農民工就地進行培訓,使農民工邊培訓、邊務工;邊培訓,邊掙錢。
據介紹,這一做法緣於實踐中的失敗。去年,省政府駐大連辦事處成立我省第一家農民工服務站後,經常接到來自省內的勞務信息:一些在當地已經培訓完的廚師、縫紉工等,希望能在大連就業。隨後他們開始按圖索驥地找,卻常常找不到合適的用工單位。
有一次,加格達奇市向大連辦事處送來了6名經過培訓的車工、電工等農民工,但由於找不到需要車工或電工的單位,最後這6個人都學非所用,找了其它工作。如何解決這種供需脫節的矛盾呢?他們決定采取反向思維,從市場開始,先找好用工單位,再由用工單位對農民工進行有針對性地培訓,使農民工培訓即上崗,培訓即掙錢。大連天寶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因此成為『培務一體』的首家實踐企業。
省勞動力轉移辦公室主任李連瑞說,今年,職業技能培訓是我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點,我省已為此投入了4000萬資金。以往對農民工的培訓一般是先在家裡進行泛泛的培訓,針對性不強,如果找不到對口工作,還可能造成浪費。而農民工找到用工單位後,還要接受二次培訓。『培務一體』則減少了培訓環節,節省了培訓時間,使農民工直接受益。而且這種供需對接的形式,有利於提高勞務輸出率和農民工的就業率,所以這種創新的做法值得全省借鑒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