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污水直排開荒種田黃沙悄然襲來 呼蘭河入江口有成沙源之險
2005-05-24 13:26:22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譚立順 張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24日電 如果你在夏季到桃山林業局,那裡的人就會熱情地向你介紹,在桃山林業局石長林場內有一處漂流的好地方———呼蘭河。漂流河段長15公裡,水面最寬15米,最窄6.5米,平均水深1.7米,河水清澈,水淺的地方可以清楚地見到卵石及細沙。游人還可以在河中垂釣,打撈細鱗魚、小青魚等魚類,沿途觀賞兩岸的秀美山色和田園風光。

  沿河而下,城鎮生活污水大量增加,河岸開荒導致水土流失,沿河工業企業廢水直排,上游美麗的風光已經變成了一條污染嚴重的臭水河。在呼蘭河匯入松花江的東崗子濕地上,連片的塔頭墩子被掘起,大片的耕地直達河邊,薄薄的土層下裸露出細細的江沙,大風吹過,河面上一片黃霧。

  呼蘭人不喝呼蘭河水

  呼蘭河從小興安嶺發源,流經鐵力、慶安、綏化、蘭西、呼蘭區等12個市(縣),全長523公裡,是黑龍江省中部地區一條舉足輕重的河流,提供沿岸的生產、生活用水。

  當記者20日一早抵達呼蘭鎮外的呼蘭河大橋旁,呼蘭河邊上聚集了十幾個正在寫生的中學生,他們用筆在描繪著呼蘭河大橋和遠處堤壩上的樹林。但是,就在他們寫生的岸邊,成堆的垃圾堆放在不遠處的堤壩上,雞場屠宰活雞的污水夾雜著雞毛直接進入呼蘭河,牛場和羊場產生的牛羊糞便也堆放在堤壩上。一艘被改裝成飯店的駁船上,兩名服務員正在用混濁的江水衝洗剛剛殺掉的活雞,旁邊一個大的簡易魚池中放養著二十幾條鯉魚、?魚和鯽魚,但是沒有一條魚是從呼蘭河中打上來的。『呼蘭河裡的魚早就沒有了,河水已污染十分嚴重了。』駁船飯店的服務員這樣告訴記者。

  『附近有一個腸衣廠,那裡污染更嚴重,廢物和廢水都排到了河邊的一個圍塘裡,臭氣熏天。誰都不敢往那兒去。』駁船飯店的服務員得知記者的來意後,指點著記者。

  記者驅車在堤壩上顛簸了20多分鍾,找到了腸衣廠的位置。記者的呼吸變得急促,捂住鼻子都擋不住濃烈的臭味鑽進來。該廠後面的一個圍塘已經乾涸,但是臭味卻更重了。

  在河邊散步的劉大娘和老伴說:『早些年,我們吃的都是呼蘭河水,可現在誰敢吃?』

  二道河污染依舊

  呼蘭河水質污染的罪魁之一是肇蘭新河,該河是呼蘭河的支流,呼蘭段俗稱二道河。當記者走過二道河時見到了這樣的場景:河水泛著黑綠,窪地裡的河水呈褐紅色;河岸近處寸草不生,二道河橋的灘地大片泛白,所到之處無不腥臭刺鼻。

  在哈黑公路橋下,橋墩處打著漩渦的河水上形成了一灘灘白色泡沫,河水呈黑綠色。據正在河邊耕地的農民介紹,早上的臭味還不算大,等到下午兩三點鍾,如果天再熱點兒,河水的臭味熏得人直想吐。

  在哈綏公路橋下,黑綠的二道河水夾雜著腥臭味把記者的視覺、嗅覺都搞得一塌糊涂。裸露的河岸上隨處可見乾裂的土壤,有的土壤已經被河水染成了黑色。

  根據哈市環境監測站的跟蹤監測顯示,呼蘭河在呼蘭區主要控制斷面有3個。從監測結果看,3個斷面污染狀況都較重。污染主要是由肇蘭新河污水匯入造成的,肇東和大慶乙烯所排放的污水經肇蘭新河又匯入呼蘭河,造成呼蘭河嚴重污染。

  黃沙直逼下游

  在團山子、呼蘭鎮、東崗子、呼蘭河入松花江口,記者發現河水都是混濁的黃色,裡面夾雜著大量的泥沙,而兩側的河岸也多是土岸,坡度接近90度。被河水衝刷後,大量的泥土被河水卷走,經呼蘭河匯入了松花江。

  團山,實名為龜山,因山的形狀而得名。記者在團山腳下見到大片的耕地直達河岸,河水衝刷的岸邊是接近90度的土岸,三四米厚的黑土下是堅硬的岩石,河的對岸是一片裸露出來的沙灘。由於風大,滿天卷起的都是黃沙,直接飛向了下游。

  在呼蘭鎮外的呼蘭河大橋上,河的北岸是新修築的堤壩,而河的南岸則仍舊是樹木稀疏、沒有草皮的土岸,河水的顏色幾乎和泥土的顏色相近。

  在入江口,兩岸的土岸更長,而被河水衝走的泥沙也更多了,河水的顏色像墨汁一樣翻滾著匯入松花江。兩岸上的植被更加稀疏,隨處可見大片的沙子。

  濕地有成沙源之險

  記者在東崗子村村外一處堤壩上遠望,堤壩下不遠處是一片片綠草,中間夾雜著數量不多、面積不大的白色水面,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塔頭墩子遍布其中,有兩位中年女人正在挖野菜。大約三四公裡外,一條隱隱約約的白色條帶穿過這片濕地,那就是呼蘭河。

  在經過一段不太平整的路面後,記者找到了河邊,一間瓦房矗立在岸邊,瓦房前停放了兩臺農用四輪車,房子的東側30米左右的河邊堆放了兩大堆沙子。

  記者站在沙堆旁仔細觀察,發現這裡的沙子全都是細沙,風一吹浮沙飄滿了天空。沙堆旁的河岸是直立入江的,裸露的是厚厚的黑色土層,匯合了嚴重污染的肇蘭新河水和上游水土流失嚴重的呼蘭河水,這裡的江水則更加混濁。就是這樣嚴重污染的呼蘭河,在前方5公裡左右的地方匯入了松花江乾流。

  在這片濕地內,記者發現,大面積的農田都已經開墾到了江邊,還有數量不少的塔頭墩子已經被挖了出來。而在建築垃圾鋪就的『公路』兩旁,很多被挖去表層土的地方呈現的都是江邊沙堆一樣的細沙。記者下車用手摳去薄薄的表層土,就能捧出一把沙子來。表層土最薄的地方只有不到1厘米,而最厚的表層土也只有1.5米左右。

  開荒,已經將這片濕地原有的生態破壞;種田,薄薄的表層土被用過後,細沙悄然襲來。如果再不好好保護這片濕地,數年後,這裡將會形成面積很大的一片沙化地帶,再發展下去就會變成威脅哈市中心城區的一個沙源地帶。本報記者譚立順張同

  小資料

  團山在滿語裡叫溫德赫山,曾是金代軍隊儲備糧草、操訓士兵的後方基地。海拔178.8米,總面積342萬平方米,有三洞九峰十二壑,現存遼代六密式佛塔、金烽火臺、校軍場、公主墓及明代的關帝廟、清代的風雨亭等10餘處古跡。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