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5月26日電 題:高中教育商業化利少弊多
據報道,天津多所高等中學到周邊地區『擴大范圍招生』,外地的學生家長也對讓子女到天津上高中趨之若鶩,只招收200人的天津耀華中學竟有6300名報考者。
誰不願意自己的子女上個好的高中呢?所以,盡管三年的學費加上生活費,要達到10萬元以上,但對許多『有條件』的天津家長來說,這筆錢還是值得花的。
如今的家長在子女的教育上可以說是不計成本。甘願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讓子女享受到較好的初等教育。面對這樣『喜人』的市場,只要有一點像樣的師資的中小學校,都顯得僧多粥少。
單純地從市場經濟的角度看,師資好的學校具有資源優勢,理所當然地可以隨行就市,為學校擴大規模、提高質量造就經濟基礎。但是關鍵在於,教育事業本身不應當被看成是一項純商業性的行為。因為商業的原則是,只要你出得起錢,我就得賣給你商品。而教育的原則是『有教無類』,不應當根據受教育者的身份和財富的多少來選擇受教育的對象。有錢就能享受較好的教育,沒錢就只能接受差一等的教育,這不符合人類教育事業的基本精神。
這樣說可能顯得過於『玄虛『,至少『擴招』對天津的高中來說不是壞事兒,對於能夠負擔起這筆費用的家庭來說,也是件好事。可是我們還是要問:這類現象,對於初等教育的平衡發展是好事兒嗎?對於那些成績優秀、但是家境貧寒的學生來說,是好事兒嗎?大規模擴招之後,這些本來具有較高教學水平的高中,還能保持原有的教學質量嗎?
這些問題雖然『淺薄』,但是它還是涉及到教育的基本原則。在市場經濟中強調優勝劣汰,但是還要反壟斷。那麼在教育行業這項公益事業中,更不能任其『貧富分化』,一個國家的教育事業,更不能選擇只教育一部分人,而放棄對另一部分人的教育。目前擴散到初等教育領域的教育商業化傾向,盡管是目前初等教育資源嚴重不足情況下的一個權宜之計,但卻不是一個向現代化邁進的國家應有的教育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