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7日電 循著『劈裡啪啦』的鞭炮聲,記者來到巴彥縣湯家村養豬戶杜廣敏家中。寬大的庭院裡,一排豬捨正在施工,塑鋼的豬捨門窗遠遠勝過她家住房的木制門窗。『蓋豬圈放鞭炮(在村裡)我們是第一家,圖個喜慶吉祥。』從杜廣敏笑呵呵的話語中,記者感受到這位農家婦女內心的喜悅。
『其實,我們家一直養民豬,是去年加入養豬合作社後纔養「洋豬」的。』拽過幾把板凳,在暖暖的陽光下,杜廣敏打開了話匣子。
2004年3月,杜廣敏夫婦來到窪興鎮養豬專業合作社,要辦兩件事兒:一是申請入社,二是賒兩頭『洋豬』試養。杜廣敏多年養民豬,效益卻越來越差,而專業合作社的『洋豬』卻越來越火,於是她動了入社養『洋豬』的念頭。合作社主任王亞芝說:『養啥豬都是一個理兒,不按科學方法養啥都白扯。』
『科學我們不太懂,但我們會學。』趕著兩頭揣著崽兒的母豬回家了,防疫、消毒、給水、調溫,小兩口大事兒小事兒都要到合作社請教一番,什麼『K88、K99』疫苗、什麼『偽狂犬』病毒,過去從沒聽過的外文洋詞成了他們的家常嗑。
5月剛過,一頭母豬產下8個豬崽兒。訂購仔豬的人就上來了,一頭仔豬開價就給130元,8個豬崽兒就是1000多元。小兩口這纔想到,養兩頭母豬少了點兒,可是庭院太小只能增加兩頭母豬。如果再增加母豬就得找大地方。
無巧不成書,就在小兩口琢磨地方的時候,村東頭老宋家要出賣房子,五間大房加上1000多平方米院子纔要價1萬元,大伙兒都說他家的房子『犯病』,養雞雞死養豬豬亡。真的是便宜沒好貨嗎?杜廣敏兩口子也犯了嘀咕,但是這塊能養300頭豬的地方太有吸引力了。小兩口又找到王亞芝討主意,王亞芝還是那幾句話:『沒病不死豬,得病不怨豬。』
有合作社支招咱怕啥。小兩口賣掉小住房,買下新院套,反反復復地消毒搞衛生。6月8日搬家的當天,另一頭母豬就生了一窩崽兒,此時仔豬價格已漲到每頭260元。大伙兒這回說,你看人家的命有多好。『別說260元,就是300元也不賣。』杜廣敏說,買大院子的目的就是要多養母豬、養育肥豬。沒幾天,小兩口又從合作社買回5頭母豬和1頭公豬。九母一公,這下杜廣敏的家庭養豬場初具規模了。
2004年一年,杜廣敏夫婦從兩頭母豬起步,到實現仔豬、育肥豬的規模飼養,仔豬每頭純掙200元,育肥豬每頭純掙280元,一年純掙了15000多元。
有了專業合作社做後盾,杜廣敏夫婦就吃了『豹子膽』,當年冬天就挑了地基,要蓋一座飼養300頭豬的育肥豬圈,而且是比人住房還高的標准,所以纔有了今年喜慶的鞭炮和春風般的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