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30日電 初識陳秋凱,是在寶清的農民科技節上。他戴一副金絲眼鏡,衣著光鮮,指間夾著玉溪煙……
原以為他是外地來的客商,經人介紹後纔知道他是寶清縣七星泡鎮的一位種藥的農民。
『四年前,我種的也是玉米、大豆那老幾樣,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也就混個供吃供喝,兩個孩子要花大錢,上大學,我想都不敢想。現在好了,我不僅能供兩個孩子上大學,要是他們行的話,我還可出錢繼續供他們深造。』老陳輕松地說著。
老陳真正發跡,還要從四年前說起。一天,他在報紙上偶然看到了農民種植北藥致富的信息,一下就吊起了胃口。他經過多方打聽,終於和寶清縣完達山北方藥材有限責任公司取得了聯系。在那裡,他不僅學到了『真經兒』,還享受到了『貴賓』級服務。老陳有了底氣,他當年就大膽地甩掉『老三樣』,試種收益豐厚的『防風』。秋後一算賬,嚇了他一跳,收入漲幾倍。轉了年,他一下包下200畝,秋後5萬元入賬,家裡的生活一下從溫飽變小康。
老陳『好吃不撂筷』,他總琢磨著讓這200畝地多出錢。他有空兒就捧著書本看,纏著專家磨。除了吃飯、睡覺,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到了學習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上。只要聽到誰的『北藥』賺了大錢,老陳變著法兒去取經兒。聽說有種微生物復合肥能提高『北藥』的產量和品質,他想法兒弄到手。為了檢驗肥效,他把施肥時間、用量、溫度、風向都記的清清楚楚。他迷上了『北藥』。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下來,老陳的投入比以前少了10%,產量卻提高了20%,收入猛增30%。現在,老陳種『北藥』成了規模,自己也從生產者變成了經營者。農忙時,田間耕作要僱幾十人,一天工錢就掏出1000多元。『農民致富要敢投入,要抓住機遇,發展自己。』老陳得意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