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6月2日電 離高考只有幾天了,對於高三學生來說這個時候是高考進行前的最後衝刺階段。如何『臨陣磨槍』?近日,記者采訪了幾位去年高考有經驗的『過來人』,暢談他們最後7天衝刺的特別方案。與此同時,記者采訪了相關老師、心理學專家,他們結合往年考生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為考生在大考前7天的安排指點迷津,並從身心調適到營養保健做全面提醒。
調整作息時間=注射興奮劑
在考前7天,應調整好自己的生物鍾,我按照高考的時間安排、制定了一張作息時間表,它讓我始終充滿旺盛的精力,直至高考結束。
早上6點左右起床,認真學習4個小時,中間每2個小時左右,要休息15分鍾到30分鍾,聽聽音樂,有時在小區的花園裡散步;
下午要小睡一會兒,時間在半個小時左右為宜,不要超過1個小時;
下午學習的時間為2-3小時。晚飯前進行充分的休息,散步、去超市購買簡單的生活用品。有時看看幽默片、相聲小品等,晚飯後放松半個小時到1個小時之間,一般和父母聊天,或幫忙做點簡單的家務;
晚上學習3個小時左右,絕對保質保量,最晚也不要超過11點睡覺。
除此之外,我根據考試的科目順序和時間,安排學習計劃。比如上午9點—11點30分考物理,我就在這個時間復習物理。假如下午考政治,我就在下午復習政治。由於作息時間的科學分配,讓我在高考時始終保持一種興奮狀態,進而總成績比模擬考試成績提高了近20分。
哈爾濱日報援引家報消息稱,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心理學教研室主任陳力教授提醒各位考生:高考前最後7天設計一份合理的作息時間表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安排作息時間表時要注意,早晨醒來後和睡覺前的半個小時是人每天記憶的最佳時間,這時候對最重要、最關鍵的內容進行復習和鞏固強化,效果非常好。同時,要注意勞逸結合,適當的休息不但不會耽誤高考復習,反而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但是建議考生休息時不要做劇烈運動,因為劇烈運動後要很長時間纔能恢復到學習狀態。打斗游戲、刺激的電視片也不要涉及,父母這個時候要盡量避免和孩子交流考試方面的問題。
舊瓶裝舊酒=溫故而知新
我的成績不是最高,但非常穩定。去年高考前一周,我不再大量做題。復習重點落到教科書、糾錯筆記以及考綱上。經過對知識的梳理,我進一步鞏固了知識點,同時還發現了一些新問題,進而在這個時期抓緊弄通。比如現在外邊的各類高考參考書鋪天蓋地,本來我也買了許多,但最後一個星期,我絕對是不碰這些書。在最後3天,我只是按照考綱上的基本要求,像過電影一樣逐條對照。通過這次自我測驗,我再次發現自己的薄弱環節並及時彌補。『舊瓶裝舊酒』,讓我再一次溫故了已經掌握的知識點,同時又有了新的進步,從而樹立了強烈的自信心。因此,在高考前,我猶如吃了一顆定心丸,這種穩紮穩打的復習策略反而讓我在高考中一鳴驚人,居然考上了一表院校。
哈市三中高三教師孫長江稱:『事敗先敗於心,效高首高於法。』在最後階段的復習中,鞏固知識尤為重要。尤其是在高考前3天,切忌大量做題。此時應培養一種樂觀向上的自信心。考生應明白,高考畢竟是對平時訓練的本能反映,發揮失常的機率微乎其微。
煲好『心靈雞湯』=成功的一半
現在回想起來,我高考的成功主要應歸功於父母對我學習的『漠不關心』。最後7天,我在家裡復習,爸爸媽媽還和往常一樣上班下班,對我的照顧沒有任何改變。當時,我還很奇怪地問他們,我要高考了,你們也不說好好慰問我一下。對此,爸爸媽媽卻平淡地問我:『那應該怎麼做呢?』隨後,我們家的生活依舊沒有改變。而且,爸爸媽媽對我的要求也不高。每當我說,要是我考不上重點大學怎麼辦呀?他們通常會一邊看著電視一邊說:『哎,考上本科就行呀!』晚上,他們每天都陪我外出散步,直至高考前一晚。沒有了壓力,我自然輕松了,高考結束後,我幾乎沒有體會到什麼是考前焦慮。成績出來後,周圍的人都大吃一驚,我原本徘徊在一表和二表之間,結果卻輕輕松松考上了一表第一志願。
哈工大心理諮詢中心裴秋雨主任提醒:歷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的同學,除了自己的勤奮好學之外,同樣離不開父母的支持,父母提供著幾乎所有的後勤保障。考前最後7天,在孩子忙於復習的緊要關頭,家長應盡量避免宴客等,同時也不應『過度關心』自己的孩子。與此同時,建議考生在最後階段不要給自己設置『小匣子』,『我還沒休息好呢』、『我狀態不好』等理由都是一種回避問題的心理,給自己將來考不好留後路。在這種沒有全力以赴的狀態下參加大考,自然不會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專家指出,在考試前考生有輕度的焦慮,不必大驚小怪,因為每個人都會有。適度的焦慮不僅不會影響考試,反而能保持興奮促進自己更好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