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大慶招商引資濫許諾引起業戶爭議
2005-06-02 15:54:1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馬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2日電 5月20日是黑龍江省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工商局商貿城市場管理所規定的最後期限,可是直至當月19日該縣超粵購物中心(以下簡稱超粵)內的340多個業戶,主動辦理工商營業執照及稅務登記的仍寥寥無幾。按規定,個體工商戶應該辦理工商營業執照,並在規定時間內辦理稅務登記。超粵眾業戶也知道這個理兒,很奇怪此事一時竟遭多數業戶抵制。近日,超粵業戶向本報反映他們遇到的難心事。為招商縣裡做出承諾免稅

  這次糾紛的起因是超粵眾業戶從縣裡、發包方及當地工商、稅務部門那裡收到了矛盾的信息,他們擔心當地政府做出了虛假的免稅承諾,說話不算數。

  據了解,超粵是一大型現代化經營場所,於去年末開業。目前約有340餘業戶分包著超粵內的房屋和櫃臺。

  4月26日縣工商局商貿城市場管理所下達一份通知,要求凡在超粵經營的個體工商業戶辦理營業執照。同日,發包方也向業戶們下達了辦理工商營業執照及國稅、地稅稅務登記證的通知。這些要求讓眾業戶議論紛紛,至今仍困擾著他們。

  5月20日,在超粵一家服裝精品屋,老板向記者出示今年1月1日他與發包方簽訂的『分包合同書』。合同書有如下文字:『縣委縣政府允許免稅三年,各職能部門免收分包業戶的一切稅費,試營業三年期滿後再優惠減少收費標准二年(即免三優二的優惠政策)。』記者了解到,免稅待遇是吸引超粵眾業戶簽約的最主要因素。承租後業戶仍要繳納稅費

  據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板介紹,他承包的精品屋租期兩年,4.8萬餘元的房屋使用金已全部交給發包方。今年4月以來,為要求超粵內的承租業戶辦理工商營業執照和稅務登記,縣工商及稅務兩部門的工作人員已多次前來告知。縣工商局工作人員稱,此舉是依照『一戶一照,一戶一費』的原則行事;縣國稅局的工作人員稱,『辦照就得交稅』『已辦理工商執照和稅務登記的個體工商戶獨立承擔納稅義務,發包方不可能替你們交』。

  此事在業戶中引起軒然大波,他們還清楚記得超粵開業前曾召開的發包方和承包方會議,當時縣裡也派人參加。當發包方宣布政府提供的三年免稅費待遇時,與會的政府工作人員未提出任何異議。眾業戶質疑:難道縣裡當初做出的免稅承諾是虛假的?討說法業戶得到不同解釋

  超粵眾業戶曾兩次去縣政府『討說法』,可是一直沒有見到縣裡主要領導。一個縣長助理接待了他們並稱,超粵所有業戶應辦理工商營業執照和稅務登記,不過縣裡有關免稅費的承諾並非虛言。

  之後,發包方畢某又單方面擬好一份補充合同(協議)書,發給眾業戶並要求後者簽字。其中規定『原合同(協議)中關於免收一切稅費,即國稅、地稅、工商管理費仍由甲方承擔的約定仍然有效』,不過『各業戶辦理工商執照及稅務登記所發生的工本費由乙方自行承擔』。一名業戶對此指出,免收稅費是免稅的審批機關給予經營者的一項優惠;既然免收稅費,就不存在誰承擔的問題。

  上面提到的那家精品屋老板的一番話代表了大多數業戶的觀點———他說雖然從道理上講經營業戶應辦理工商執照,但有關部門也應該使眾業戶確信他們會兌現以往做出的免稅承諾。而迄今為止縣裡向眾業戶做出的一切承諾都是口頭上的,無法取得業戶信任。『誰給我們吃「定心丸」?』

  記者看到,超粵大樓裡顧客屈指可數。一家精品屋老板面帶愁容地說,包括他在內的許多業戶有時一天賣不出一件服裝;一年兩萬多元的房屋使用金已交給發包方了,卻不知道租期屆滿時能否收回成本。

  該縣國稅局綜合科李科長說,國稅部門對超粵業戶無任何特殊待遇。上級文件規定,凡月銷售額超過5000元的業戶就應納稅。她認為當初縣裡招商引資做宣傳是一回事,可是享受免稅待遇必須履行法定程序,縣裡對此無決定權。即使實行先征後返,也僅指撥給地方財政的那部分國稅稅金。

  縣地稅局一位負責人也指出,任何行政機關做出的與稅法相抵觸的承諾或協議均屬無效。

  縣工商局負責企業注冊工作的負責人說,去年末超粵開業前,縣裡曾召開由有關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最後形成的『會議紀要』規定,由發包人畢某交納當年的工商管理費30萬元,然後縣政府再給予一定補貼。同時在納稅方面實行『先征後返』政策。後由於畢某與眾業戶的協議內容含糊、不規范,引起眾業戶強烈質疑,多次找縣裡交涉此事。經工商、稅務部門再三宣傳、說服、動員,超粵大多數業戶纔在規定的最後截止日辦理了工商執照和稅務登記。

  業戶劉先生說,近日他辦理了工商執照,工商局沒有讓他交工本費。據說這筆費用已由發包人畢某代交。但是業戶心裡仍是沒底兒,不知明年的稅費該由誰交,說不定還會起糾紛。他說:『誰能給我們吃「定心丸」?』

  針對這一事件,黑龍江省內一位研究行政管理的學者認為,此事是對當地政府公信力的考驗,也是對當地政府執政水平的檢驗。一個地方政府及其各工作部門應該用同一個聲音說話,而不是相反,如果當初做出的承諾是虛假的,就應該勇於承擔相應責任。

責任編輯:劉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