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6月8日電 『商品上標的是牛肉,可我就認為它是馬肉做的,到底誰能給我個准確說法?』連日來,哈爾濱市消費者李先生和一塊燜子較上了勁,但他幾乎跑遍了所有相關部門,也未鑒別出這塊燜子的真正『身份』。
5月末的一天,哈市消費者李先生在某超市購買了一塊特價牛肉燜子,可回到家一吃發現口感和味道都與牛肉有很大的差別,經家裡有經驗的老人判斷,這很可能是馬肉做的。於是他找到超市,其出具的廠家有關證照上寫的也是牛肉燜子。超市工作人員表示,如果李先生能拿出足夠的證據證明燜子是用馬肉而不是牛肉做的,他們將給李先生一個說法。
次日,愛較真的李先生特意請了一天假,拎著買來的牛肉燜子來到消協,被告之沒有鑒定結果無法受理投訴。李先生又找到衛生防疫站,工作人員說,這裡只能檢驗熟食品中細菌、添加劑、重金屬等指標,至於是牛肉還是馬肉檢驗不出來。在動檢所,專家說該所只能檢驗生肉,熟食品歸衛生防疫部門。
李先生無奈中找到了記者。7日,記者就此事電話詢問了這些相關部門,得到的答復是無法檢驗,也沒法受理這樣的投訴。最後,記者陪李先生來到哈爾濱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工作人員告知,目前由於國內沒有熟食品檢驗標准和方法,質檢所也無法開展這個項目,但這裡卻可以檢驗醬牛肉、紅腸、乾腸等熏醬食品,但也只是測其脂肪、蛋白質含量等基礎指標,要分清東西的『材質』也許得找業內人士,靠品嘗和經驗分辨了。
事後,記者從一位熟食加工業者處了解到,由於熟食品檢驗困難,一些商家特別是小商販慣於在燜子等肉灌食品上動手腳,比如做一塊0.5公斤的燜子,用牛肉的成本大約在5元左右,而用馬肉的成本在3.5 4元。另外由於燜子裡的肉成塊狀,做熟後很難看出『材質』,用邊角廢料,以馬肉當牛肉,賺取更多利潤也就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