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光明日報:獻給地球的禮物
2005-06-09 09:15:50 來源:光明網  作者:劉箴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9日電 今天出版的光明日報刊登了文章《獻給地球的禮物——世界自然基金會黑龍江媒體行見聞》。全文如下:

  世界自然基金會8日在哈爾濱宣布,將黑龍江流域近年建立或昇級的24處自然保護區確定為其全球第127份『獻給地球的禮物』,並向黑龍江省省長張左己頒發了榮譽證書。

  『獻給地球的禮物』是全球最大的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為表彰世界各地政府、公司或個人在自然保護方面取得成就所給予的最高榮譽。為向全世界展示這份禮物,基金會在6月1日至7日組織媒體在黑龍江部分自然保護區進行考察。記者隨采訪團一行12人從哈爾濱出發南下,沿黑龍江東南邊界地帶穿行,跋山涉水,途徑5個自然保護區,行程近四千多公裡,見證了黑龍江自然保護工作的光榮與艱辛。

  從伐木工到護林人

  采訪團第一站是籮北縣太平溝林場。這個地處小興安嶺北坡丘陵地帶的林區,保存著具有原始性的溫帶紅松、冷杉針闊混交林。區內有包括7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內的700多種野生動物。為保護林區生態,這個經營了40多年的林場去年將22199公頃、近80%的林地面積全部劃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為此林場每年直接經濟收益減少近百萬元。

  建立保護區之後,原來主要從事伐木工作的林場職工,除了小部分繼續在保護區外的商品林從事生產外,不少人轉崗成為保護區管護員,每天翻山越嶺,從事巡邏防盜、林地養護、森林防火等護林工作。

  替代產業方興未艾

  黑龍江許多自然保護區都是在原來林場或農場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采訪團一路走來,看到各個保護區所屬林業局都在積極摸索,尋找適合本地情況的替代產業發展道路。鶴崗市林業局近年來在這方面取得的成績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個林業局近年相繼建設了食用菌、北藥種植、花卉林木等產業基地。去年僅黑木耳生產就達到3.1萬公斤,實現收入122.5萬元。林業局還利用資源優勢,建立開發了『鶴崗國家森林公園』等生態旅游景點。僅去年就接待游人5萬餘人次,實現利潤近200萬元。

  邊境線上的生態寶庫

  采訪團沿黑龍江、烏蘇裡江邊境線穿行,途經的雞東鳳凰山、興凱湖和虎林珍寶島保護區都和俄羅斯有較大的接壤地帶。黑龍江省林業廳官員行前曾介紹說,因為俄羅斯邊境人口稀少和俄方重視保護等原因,邊境地帶有時可見我方植被破壞嚴重、俄方保存完好的情況。途中果然在界河沿岸看見這邊河岸光禿衝刷嚴重,對岸植物卻蔓入河床的情形,令人暗暗心驚。

  所幸,邊境生態保護區管理工作正在不斷加強,也逐步收到了一些顯著成效。與俄羅斯陸路接壤的鳳凰山自然保護區去年底驚現野生東北虎種群遺食。據當地林業部門介紹,家族式野生東北虎的出現,顯示該保護區逐步恢復適應東北虎生存的生態環境;中俄各佔一部分的興凱湖濕地,目前是東北亞最大的候鳥遷徙通道。我保護區觀察員今年4月在此發現世界瀕危鳥類白鶴遷飛過境。據介紹,白鶴在該地區被發現尚屬首次。

  一天下午,采訪團一行乘車從興凱湖返程,途中忽見道邊四五米處,一只大白鷺在斜陽中悠然而立,雖車過人呼而不驚起。白鷺身後一片廣闊的淺灘葦地,情景如畫如詩,令人心醉神迷。

  人與萬物和諧共存,這便是我們獻給地球的最好禮物吧。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