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3日電 如果說慶安農民去年增收靠中央政策及政策落實到位的話,那麼今年該縣農民則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引導下,高唱科技戲,大幅增收將成為事實。這是當地官員和記者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去年,慶安農民人均增收超過了一千元。可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創造出更高的效益?慶安人開動腦筋,決定繼續擴大科技的貢獻率,讓綠色食品之鄉的第二次革命來得更猛烈些,從而促農增收。
5月中旬,記者看到該縣水稻種植戶的兩段式育秧秧苗茁壯成長,已經進入第二階段大棚適應,馬上將移植到大地上。而缽體育秧和機械插秧的各項工作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之中。
在豐收村王振生家的節能溫室裡,由於第一階段用土不適,稍稍發黃的秧苗在縣農技推廣中心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已經『緩』了過來。而旁邊一個棚裡,老王的老伴兒正忙著向鄰村的稻農賣秧苗。老王說,這種育秧技術不多花多少錢,可水稻增產卻是驚人的。
老王采用的技術叫兩段式育秧。他已種植三個年頭,第一年8分地,?產20000斤。去年種了兩畝,?產又提高兩千斤。老王粗算,他去年比別人多收入1500多元。今年,他擴大了種植面積,准備種8畝地。老王的成功,調動了大家種植的積極性,紛紛前來討教。目前,老王光賣秧苗就賺了6000多元。
這種兩段式育秧,3月15日左右下種,比普通的水稻提前了一個月。縣農技推廣中心李友君主任介紹,這種技術就是讓水稻提前生長,搶到了積溫。水稻不但長得高,穗兒還長。?產在兩萬斤以上,高的可達到兩萬五千斤。
在慶安,不光老王享受到了科技帶來的甜頭,擴大了種植面積。還有許多像他一樣的稻農也在嘗試縣農技部門推廣的新技術。
記者還發現,目前該縣的水稻育秧棚室多種多樣,有大溫室、棚中棚、簡易棚、連窗棚。而連窗棚造價只有200元,使用3年。新技術,不但增產增收,還節約了種子、化肥和農藥,實現了節本增效。
目前,全縣兩段式育秧種植面積由去年的5000畝擴大到3萬畝,缽體育秧面積達到20萬畝,機械插秧面積達到20萬畝。李主任估算,今年,全縣采用新技術的種植面積將近全縣種植面積的一半。另外,還不包括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因為大豆、玉米和水稻都采用了測土配肥。
為了把擴大的種植面積,真正種好。該縣開通了農技110,農技人員全部實行掛牌服務,回答農民關於技術的諮詢,需要到現場的,規定在兩個小時內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