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龍頭』振興『戰略』制勝 訪哈爾濱市長石忠信
2005-06-15 10:09:50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來玉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6月15日電 哈爾濱是黑龍江省的『龍頭』,也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鎮。那麼,哈爾濱市如何從戰略上抓住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機遇加快發展,當好全省的『龍頭』呢?日前,記者就這一話題采訪了哈爾濱市長石忠信。

  哈爾濱要堅持『北擴』戰略,按照區域經濟整體振興和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構建新的城市區域發展空間和平臺,打造功能分區明確、布局模式合理、基礎設施完備、人居環境良好的現代城市

  哈爾濱未來的發展空間究竟在哪裡?這一問題在困擾了哈爾濱人多年以後,終於有了答案———『北擴』。石忠信認為,『北擴』是哈爾濱構建新的城市區域發展空間,提高城市發展承載力的最佳選擇。為此,哈爾濱作出了一套系列動作:2004年,對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城區面積由1660平方公裡擴大到4270平方公裡。

  在此基礎上,以哈爾濱主要經濟影響區為范圍,規劃了以市區為中心,以100公裡左右為半徑,包括核心區、輻射區、拓展區3個層面的1小時都市經濟圈。其中,核心區規劃形成以優勢產業和對俄經貿科技合作為重點的產業帶;輻射區規劃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聚區;拓展區重點發展區域節點城市,以點帶面,促進整個地區發展。

  圍繞『北擴』,確立了『開發江北,兩岸繁榮』的發展思路。以建設現代生態新城為目標,以市行政中心遷移松花江北岸為標志,對松北、呼蘭進行區域性開發,努力打造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極。加快老城區改造,對哈西、群力、顧鄉、老太平、新香坊地區進行整體開發,提高土地、基礎設施等城市資源的綜合利用率。

  以促進城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實施了磨盤山水庫供水工程、沿江污水截流及處理、垃圾處理等工程;積極謀劃軌道交通、過江隧道、跨江大橋、三環路等城市路網工程;啟動了何家溝綜合整治、文昌污水處理等內河治理和污水處理項目;實施道裡集中供熱、『三溝』綠化等工程。這樣一批關系城市長遠發展和廣大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項目,進一步增強了城市載體功能。

  同時,以申辦2009年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和冬奧會為契機,大力發展異域文化、冰雪文化、金源文化和工業文化,豐富城市文化內涵,為振興老工業基地注入強大的活力和動力。

  從整合城市空間資源、完善城市總體功能出發,結合基礎設施和生態、環保設施建設,實施『優化』戰略,調整布局,使產業自我擴張能力和發展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石忠信用3句話概括了『優化』戰略的主旨:集中力量培育優勢產業和後續產業,提高產業集群能力,把產業鏈條向農村延伸。

  首先以發展機械制造業、食品工業、醫藥工業和高新技術等四大優勢產業為重點,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有效整合資本、資源、技術等方面的比較優勢,使工業結構由原來的『門類齊全』開始向『優勢產業地位突出、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傳統產業特色明顯』的新格局轉變。同時,加快培育化工等後續主導產業,力爭兩到三年把化工產業培育成新的主導產業。

  其次是加強工業園區建設,提高產業集群能力。以優勢產業和後續主導產業為重點,以產業鏈為核心,建設了動力園區、汽車園區、醫藥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化工園區、對俄科技經貿合作園區。將中心城區工業企業搬遷改造納入工業園區發展,招商引資項目均落戶到工業園區。這些舉措使得產業集群效應初步顯現,產業布局更符合城市發展要求。

  三是按照城鄉統籌的原則,把產業鏈條向農村延伸。充分發揮大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龍頭在城市、基地在農村的城鄉互動型產業,把產業鏈條向農村延伸,共享城鄉資源。目前,哈爾濱市龍頭企業已發展到392個,這些企業不僅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力量,而且成為哈爾濱的骨乾企業。

  企業改革堅持『開放』戰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多種形式引入戰略投資者,促進國有資產煥發新的活力

  2004年,哈爾濱市在國企改革中的『兩大手筆』在國內引起轟動———哈啤公司和哈藥集團改制入選年度中國十大資本運營事件。

  提起這兩個案例,石忠信有些興奮:我們把國有企業改革作為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首場戰役,充分利用國家有關政策,加大對老工業基地振興『概念』的宣傳推介。面向國內外大企業集團,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多種形式引入戰略投資者,國有企業改革不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哈啤公司通過改制,將國有股份全部轉讓給世界啤酒業巨頭———美國AB公司,為企業發展搭建了新的國際化平臺。哈藥集團引進凱雷、華平投資等戰略投資者,企業規模和實力得到迅速提昇。此外,哈軸集團、東輕公司、一工具公司等企業,也都按照整體重組改制的取向,正在積極推進。

  石忠信認為,這些企業國有資本的成功運作,使國有資產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企業呈現出良好發展前景,也為全面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經驗。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