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6月16日電 2005中俄科技合作高層論壇的閃亮登場,令第十六屆哈洽會刮起了『科技』旋風,來自俄羅斯的70多位院士、大學校長、科研所長、企業家和中方的高層專家握手哈爾濱回顧過去共謀未來。中俄專家如此高端論壇還是首次。論壇上,專家們紛紛為中俄科技合作支招。『引進來』同步『走出去』
『在中俄科技合作中,過去主要強調從俄引進技術和人纔,而很少考慮將自己的成熟技術推出去。』論壇上,中國國際科技合作協會副會長孫萬湖分析,中方技術水平不高,缺乏推出去的意識,俄方又缺乏引進技術的資金,因此造成『引進來』與『走出去』不同步。當前,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特別是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我國要加大『走出去』的力度。
孫萬湖說,中國作為俄羅斯最大的鄰國,在俄的投資尚未進入前10名,這應該引起深思。到目前為止,中方在俄羅斯投資約3.3億美元,俄在華投資約3.1億美元,相應直接投資都處在規模小,大項目少,對雙邊貿易起不到有效帶動作用。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中俄雙方對彼此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和需求缺乏了解,因此雙方要加大相互宣傳的力度,多參加一些在各自國家舉辦的展覽和經貿洽談會。
要引導和鼓勵有實力的高新技術企業『走出去』,到俄羅斯創業,投資建廠,建科技園。雙方有關部門應有步驟有計劃地組織各自科研機構、企業和社會力量對對方市場進行系統摸底,根據市場需求和各自的技術優勢,編制技術交流和經濟技術合作項目清單或建議書。
大慶石油學院院長劉揚說,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經濟的發展需要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我國的企業面臨著『走出去』和國際化、大規模開拓國際市場的新任務,為國內許多過剩的產品開拓國際市場。而且我們已經具備走出去的實力。俄方利用中方投資在其境內實現成果產業化的願望,以及雙方在許多產業化條件和技術的決策,還有俄方的市場需求和技術消化能力,將為我國高技術產品和技術的推出創造更好的條件。
設立科技合作風險基金
俄方向中方轉讓的技術和技術訣竅,往往是缺少資金而中斷產業化的項目或者是科技半成品,在引進過程中需要注入資金完成後續工作。這些科技成果既具有重要的開發前景,又蘊涵著較大的風險。目前我相當多的企業因缺乏資金而無力進行對俄科技合作成果的評估、鑒定和中試投資。缺乏資金支持和風險擔保已經成為我對俄科技合作成果轉化的最大難題。『有不少項目只要有一點資金投入,就會產生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能否在有關政府部門支持下,采取市場運作方式,建立對俄科技合作風險基金,著重支持俄科技成果產業化工作。』中國國際科技合作協會副會長孫萬湖極力建議。
據介紹,為了推動中俄雙方在技術創新領域的合作,2000年,中國科技部專門在『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中設立了『中俄高新技術產業化合作專項基金』,資助中國科技型中小企業對引進俄科技合作項目進行消化吸收,此項措施已取得了可喜成果。有了資金支持,雙方合作的重點將是進行具有較大創新意義的科研開發項目的合作。
-背景資料
中俄科技合作現狀
1992年12月16日,中俄雙方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科技技術合作協定》。根據該協定成立了中俄部長級科技合作委員會。從1993年7月至2004年8月共召開了12屆例會,共商簽了政府意向合作項目近500項。
為更好地規范雙方的合作,1999年中俄雙方商定並簽署了《知識產權保護和權力分配議定書》。2000年11月,中俄兩國總理定期會晤期間,雙方正式簽署了《創新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成立了專門的『中俄創新工作小組』,『軍轉民技術合作工作組』、『中國重點科研院所與俄國國家科學中心合作工作組』。
除政府間科技合作外,中俄兩國有關部門在核能、航空、航天、電信、船舶、電力、環保、生物技術等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此外,中俄兩國大院、大所、大學之間,以及地區之間的合作,作為官方合作重要補充的民間科技合作,也以其靈活的機制、多樣的形式,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並取得較好的成效。
兩國所建立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和中國擁有的巨大市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俄羅斯對科技半成品在中國實現產業化的需要,使得中俄兩國都對發展平等互利的科技合作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