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赫哲族的藝術品 |
東北網哈爾濱6月23日電 日前,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在京召開,各省區共提出申報56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試點項目,獲得批准項目共29個(26個綜合項目,3個單項)。其中,黑龍江省首批提交了6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性保護試點,最後,『赫哲族傳統漁獵文化』成為獲批准的3個單項之一,標志著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普查工作已完成。
魚皮服飾亮相哈洽
在今年的哈洽會上,由黑龍江省文化廳開闢的展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文化產業園區』引起了眾人的興趣和關注。在古箏、琵琶聲中,赫哲族的魚皮服飾、樺皮工藝,鄂倫春族的樺皮、獸皮工藝,漢族民間傳統剪紙等,一一呈現在參觀者面前。一位美麗的姑娘穿著漂亮的赫哲族魚皮服裝,引領著參觀者欣賞赫哲族、鄂倫春族的樺皮工藝展品。
據現場的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黑龍江省是一個多民族省區,除漢族外,還有滿族、朝鮮族、回族、蒙古族、達斡爾族、錫泊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鄂溫克族、柯爾克孜族等46個少數民族。在這些少數民族中,鄂倫春族、赫哲族、蒙古族、朝鮮族和滿族特點淳厚。此次展出的作品大都是承載了厚重文化信息的民間藝術形式,均由各民族當地專業人員提供,赫哲族和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與會者都是本民族為數不多的文化遺產傳承者。
據了解,參與展出的赫哲族傳統漁獵文化已成為黑龍江省第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國家級試點項目。每分鍾都在消亡的『文化』
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調查組經多次散點式實地調查發現,目前黑龍江省整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堪懮。
據介紹,作為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赫哲族是黑龍江省獨有民族,現在僅有1390多人,主要聚居在同江、撫遠和饒河縣境內。當年,『一網可獲萬斤魚』的赫哲族人日常吃魚肉、穿魚皮衣、蓋魚皮被、點魚油燈。赫哲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流傳下來非常豐富的文化藝術遺產。民間說唱文學『依瑪堪』、民歌『嫁令闊』,都是頗受人們喜愛的赫哲族傳統文藝形式。
據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省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孫亞強介紹,現在的赫哲族人已用布衣布被代替了魚皮,電燈代替了魚油燈。目前通曉本民族語言者僅有4位老人,掌握『依瑪堪』傳統說唱藝術的,只有一位老人,且已重病纏身。以前,赫哲族開展過民族語言教學工作,可由於教師退休,該活動終止。今天,赫哲族人不再以漁獵為生,許多特有的民俗也漸漸消失,赫哲族傳統文化面臨著現代文明的空前挑戰。
另外,『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皮影戲,也和其他許多民間藝術形式一樣,處於消亡邊緣。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調查組發現,黑龍江省皮影戲的故鄉——望奎縣會演皮影戲的人也不多了。原來的十幾個劇社現在只剩二三個,皮影戲大師寥寥無幾,且年齡偏大,皮影戲後繼乏人。其中一位皮影戲大師祖傳學唱皮影,但他的兒子就不學,因為學皮影戲遠不如出外打工掙的錢多。
文化遺產面臨斷絕危險
2003年2月25日,『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國家中心』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掛牌成立。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先行試點工作隨之啟動。
據了解,黑龍江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性保護試點確定了赫哲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滿族及部分漢族文化遺產等6大項目。今年3月30日,『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國家中心』與黑龍江省藝術研究所簽定了『赫哲族傳統漁獵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任務書。
孫亞強副所長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試點項目面臨的形勢十分緊迫。雖然試點項目已獲得省財政廳20萬元專項資金撥款,可是這些搶救整理工作必須趕在那些赫哲族老人辭世前全部完成,否則,就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赫哲族語言和其他文化全貌。
赫哲族的老人正在老去,而搶救的工作步伐遠遠沒有跟上。
據悉,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於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和人的活動息息相關的,是靠人傳承下來的。但是,黑龍江省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卻日益減少,並逐漸老齡化。有關部門在拯救達斡爾族、滿族等民族語言時發現,能流暢使用本民族語言的均是老年人,從事民間藝術和技藝的藝人也寥寥無幾。如果傳承人相繼逝去,文化遺產就要斷絕了。因此,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傳承人就顯得尤為重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范圍包括:口頭傳統,以及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傳統表演藝術,包括戲曲、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等;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指按照民間傳統習慣的固定時間和場所舉行的傳統的、綜合性的民眾民間文化活動。
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4年,我國宣布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正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上與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