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6月27日電 在哈爾濱地方史研究中,濱江關道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因為那是清政府在哈設治的開端。在此之前,哈爾濱只有鄉約地保(奉官命在鄉裡管事之人),沒有吃皇糧的官差,更沒有帶頂子的官員。清光緒三十一年十月初四,奉朝廷朱批設立哈爾濱關道,並任命杜學瀛為首任道臺。從此,哈爾濱纔有了地方官員和治理衙門,至今已有整整一百年歷史。
據史料記載,哈爾濱首任道臺杜學瀛是於1906年5月11日到職視事,並啟用關防。他見傅家甸(現道外區)街市不整,地基狹窄,礙難籌劃,遂將衙署地址選定於四家子(現道外區北十八道街)原木石稅局之東側破土動工,修建了這座道臺府。
道臺是一種別稱,其正式官名叫道員,始設於明代。最初,只是布政使(管行政的副省)和按察使(管司法監察的副省)之佐官(副職)。清乾隆始專設分守道與分巡道,管轄府、州、縣,成為省以下、府以上的高級行政長官。按清制道臺是正四品,知府是從四品,所以道臺比知府官職稍大。
道的性質很特殊,因名稱不同而職權不同,大致可分三類:一是以區域為名的,是下轄幾個府(或直隸州)管一個地區;二是以職掌為名的,是管全省的某一方面;三是兩者兼管的。濱江關道的情況就更特殊一些,因為它是吉林將軍達桂與黑龍江將軍程德全會奏,請旨設立的,是為了維護主權、利權而『力爭先著』、『會同設官,不可稍分畛域』。其職權為『主辦黑龍江、吉林兩省對俄交涉和稽征關稅事務,並統轄依蘭府一帶地方。』
依蘭府歸哈爾濱關道所轄,只是一種隸屬關系,其下屬之濱江廳,因鐵路附屬地界內無法行使治權,所能治理的地方僅有傅家甸一隅,『不足十裡,殊難成治』。宣統元年春,東三省總督徐世昌與吉林巡撫陳昭常奏請『劃雙城沿江之地以並該廳』,經會議政務處議奏,奉旨:『依議』。據相關史料記載,擴界後『濱江廳界地東西長35公裡,南北長15—20公裡,共計110屯,地4萬餘?,戶5280餘家。』
濱江關道改稱吉林西北路分巡兵備道,也是同年奏請的。1909年9月18日,東三省總督奏請以『濱江道改為西北路道,仍駐哈爾濱,巡防吉林西北一帶等處地方,兼管哈爾濱關稅及商埠交涉事宜。』1910年7月27日,奏准奉改後『下轄新城、雙城、賓州、五常四府、榆樹、濱江二廳及長壽、阿城兩縣。』這種格局直至1914年實行新官制,這座道臺府衙也就改為濱江道尹公署了。
實際上,濱江關道只是哈爾濱關道之別稱,盡管此別稱出現很久也在文牘中應用,但從最初的史料來看,其正式名稱准確地說是哈爾濱關道。《清實錄》之記載:『光緒三十一年癸卯(初四)添設哈爾濱道員一缺,從屬吉林將軍達桂、署黑龍江將軍程德全請也。』而發給首任道臺杜學瀛之關防亦為『哈爾濱關道兼吉林交涉事宜關防』。1906年10月18日,在杜學瀛致程德全之呈文中曾寫明其職銜:『會辦吉林鐵路交涉總局,花翎二品銜、試署哈爾濱關道杜學瀛。』在正式行文中皆哈爾濱關道。
哈爾濱關道設立於庚子之後,正值外患日深,國勢愈弱之時,欲維護主權談何容易?必充滿抗爭。今日目睹當年的道臺府衙,依然會引發感慨萬端與聯翩之浮想,百年風雨,逝者如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