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綏化6月30日電 慶安是黑龍江省水稻大縣,優質大米香飄全國。在慶安縣豐收鄉,由20名鄉鎮乾部組建了農業技術服務股份制聯合體,通過這一載體,鄉鎮乾部們找到了職能轉變與服務『三農』的最佳結合點。
組建股份制聯合體初衷始於水稻種植新技術推廣。2003年,豐收鄉豐勝村農民王振生第一次應用水稻兩段式育秧新技術,鄉裡的農業技術人員上門指導,每個生產環節親自動手示范。從育秧、插秧、灌水、施肥、收割,全程服務。結果產量出奇的高。一計算,畝產740公斤,增產48%。附近的農民爭相到地裡參觀,有人『好信兒』,舉起稻穗仔細數:個個超過200粒!而普通稻穗只有70多粒。眼見為實的農民們豎起大拇指,連連稱奇。由於兩段式育秧品種生長期比正常稻多出15天,品質高、口感好,每公斤可多賣1角錢。試種的農民秋後算賬,種兩畝水稻可多賣出一畝大豆的價錢。
然而等到轉年春播,由於這項技術對農業設施和操作要求極高,許多沒有溫室的農戶只好放棄。結果,2004年只推廣了19戶。這麼好的技術,怎麼能讓更多的農民盡快用上?豐收鄉的乾部們集思廣益,依托鄉農牧技術綜合服務中心,成立農技服務股份制聯合體。在鄉領導的發動下,20名鄉鎮乾部每人入股1500元,股份制聯合體去年年末正式啟動。
聯合體開張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廣水稻兩段式育秧技術。建溫室、扣大棚,簽訂單。培育出300畝的插秧苗供不應求。
正值插秧季節,記者來到慶安縣豐收鄉采訪,綠油油的水田中間,經常能看到聯合體的鄉鎮乾部。鄉長司丙文介紹,過去農業技術人員也下鄉服務,負責病蟲害防治、更新品種等,事業心強的多跑跑,乾好乾壞、農民損失大小沒人負責,是一種松散型服務。而現在機制不同,效果完全不同。
聯合體負責人、農牧技術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尚喜軍感受更深。他說:『現在農業技術乾部不僅有事可乾,而且和農民真正捆在了一起。』
在豐收鄉各村屯,尚喜軍和聯合體的技術人員們被農民稱為老師,成為最受歡迎和信任的人。剛在地裡插完秧的農民魏永貴,指著自家2畝稻田告訴記者,他花132元從聯合體買回秧苗,按照去年王振生家的產量計算,可增產400公斤,扣除成本,可增收500多元。
司鄉長說,『聯合體』把農技人員和農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實現了土地、人力、技術、設備、資金等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形式,密切了乾群關系,為鄉鎮職能轉變打開一條出路。
有了股份制聯合體,不僅服務加強了,鄉鎮乾部創收也有了渠道。
在豐收鄉農技服務股份聯合體的溫室中,新栽的西芹和培育的花苗綠意盎然。尚喜軍算了一筆賬:210平方米的溫室和兩棟大棚,兩段式育秧收入1.2萬元,種植兩茬西芹可收入上萬元,還能培育花苗、種植反季節香瓜,一年四季至少可收入3萬元,當年就能以分紅的形式收回投資。下一步,他們還要把觸角延伸到各村的專業戶,把種田能手吸納進來,把聯合體做大做強。
慶安縣決定推廣豐收鄉的做法。明年,該縣8個水田區,將分別以鄉農業推廣站為中心,拿出1500畝水田,推行股份制兩段式育秧做法,大面積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
縣委書記賀佔元說,按照這條路子走下去,聯合體的吸引力就會越來越強。當鄉鎮乾部從聯合體中得到的回報超出工資時,就沒人怕斷奶了。農業稅減免後,分流人員,減少開支,減輕財政壓力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鄉鎮改革纔會有實質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