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走進大羅勒密地區抗聯密營
2005-07-05 13:24:07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何興麗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5日電  7月1日,黨的生日。記者隨抗聯老戰士李敏、趙尚志將軍的侄女趙戰利及東北抗聯精神宣傳隊隊員一行人走入方正縣革命老區『紅色旅游』抗聯遺址———大羅密河鎮。

  據《方正縣志》記載:抗聯四軍於1935年進入大羅勒密地區。四軍軍部及衛生隊在軍長李延祿率領下,從四軍三團的密營———勃利縣青龍溝、經依蘭到達方正縣東部地區陳家亮子。四軍在陳家亮子一帶建立軍部密營和被服廠,並在陳家亮子周圍建設起游擊根據地。1936年,趙尚志領導的抗聯三軍也來到此地,與四軍的游擊區連成了一片。此後,三、四軍留守部隊為了長期抗日的需要,在大羅密以南的張廣纔嶺群山以及緊靠敵佔區的大羅勒密河畔,建立了多處軍事密營和情報聯絡站。在抗戰期間,這些密營和聯絡站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日,在方正縣大羅密河鎮大羅勒密河漂流起點處,記者看到了經過修復的東北抗聯三、四軍留守部隊在此建立的抗聯密洞。據大羅密鎮地方志編撰者郭相聲介紹,這幾棟低矮的草房就是當年四軍利用放木工人身份建立的密營,它們形成了一條由敵佔區到游擊區一條龍的軍需輸送線。

  中午,身著軍裝的抗聯老戰士李敏及抗聯精神宣傳隊隊員在密營遺址前高唱抗日歌曲,然後進入低矮潮濕的草房吃午飯,重溫當年抗聯的戰斗時光。

  隨即,記者在大羅密河鎮小姑娘張景媛的帶領下去尋訪抗聯密洞———軍需物資貯備洞。貯備洞位於大羅勒密河漂流終點處花雞公山,當年是掩於地下的地洞,並未暴露在外。記者撥著荊棘,在一路色彩鮮艷的旗幟的指引,走進了掩映在深山裡的密洞。

  據張景媛介紹,大羅密河鎮的老人都知道,1936年開始,敵佔區的我黨地下人員籌集的軍需物資首先由渡口運送至最易於隱蔽的花雞公山上,再由那裡分批往河的上游輸送,上游密營將這些物資貯藏,然後轉運到山裡。從孩提時代開始,她就經常和小伙伴們到密洞尋找抗聯英雄的印跡。

  她說,在密洞口能找到很多照明的蠟燭,都是來過密洞的人留下的。

  果然,記者在洞口的草叢裡找到了一小截燃剩下的蠟燭,點燃後,借著微弱的燭光,進入了山洞。山洞裡有一些當年抗聯戰士用過的石桌、石椅和石凳。

  據方正縣宣傳部王部長介紹,自從抗聯密營和密洞遺址被修復後,這裡也變成了紅色旅游基地。

  當天,健在的抗聯老戰士們還在『百戰英名驚敵膽,一腔熱血薦中華』的巨大條幅上集體簽名。

圖為抗聯物資貯藏洞遺址。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