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9日電 哈爾濱市地鐵建設規劃通過國務院審批的消息被媒體報道後,市民對地鐵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地鐵站的具體位置在哪兒?工程如何施工?地鐵中有哪些附屬設施?出入口是否有電梯?……帶著這些問題,記者8日對有關部門就《哈爾濱市軌道交通一期工程總體設計》進行了詳細采訪。
根據《哈爾濱市軌道交通一期工程總體設計》(以下簡稱《總體設計》)顯示,1號線地鐵哈爾濱南站站至哈爾濱東站站段正線長17.73公裡,共設18座車站,平均站間距1.014公裡,最大站間距1.681公裡(哈爾濱南站站至農科院站間),最小站間距0.706公裡(龍江街站至煙廠站間)。
18個地鐵站具體位置
哈爾濱南站站位於學府路下,該站分別在學府路兩側設立了4個出入口,6個風亭。車站采用地下二層島式車站型式,總長179米,淨寬17米,建築總面積9700平方米。其中地下一層為站廳層,面積為6160平方米;二層為站臺層,面積為3540平方米。
農科院站位於學府路下,省農業科學院附近。車站共設6個出入口,其中4個分別設在學府路兩側,2個置於地下開發空間范圍內,西北角出入口與殘疾人通道合建。車站采用地下二層島式車站型式,總長258米,淨寬17米,總建築面積13995平方米。站廳層為8512平方米,站臺層為5483平方米。
醫大二院站位於學府路下,保健路口南側。車站共設8個出入口,分別沿保健路及學府路設置。地面共設6個風亭,分別位於西北及東北角。該站將成為4號地鐵線的換乘站。車站采用地下二層島式車站型式,總長170米,淨寬19米,總建築面積11206平方米。其中站廳層7361平方米,站臺層3845平方米。
黑龍江大學站位於學府路下,在學府四道街以北,市圖書館與服裝城之間。該站共設4個出入口,一號口與哈爾濱服裝城開發改建相結合,二號口位於市圖書館門前規劃路北側,三、四號口位於黑龍江大學附近的人行道綠化帶內,地面共計建設6個風亭。車站采用地下二層島式車站,主體長160米,淨寬17米,總建築面積9814平方米。
理工大學站位於學府路下,在學府二道街口處。車站共設4個出入口,1號口位於黑龍江大學附近,2號口位於加油站附近,3、4號口位於理工大學附近。車站采用地下二層島式車站,總長160米,淨寬17米,總建築面積10170平方米,其中站廳層5730平方米,站臺層3300平方米。
電表廠站位學府路下偏東側,靠近路東的三角形綠地。車站設置4個出入口,1號口位於學府路西側靠近哈爾濱電表儀器廠,2號口位於自興路南側,3、4號口位於學府路東側。車站采用地下二層島式車站型式,主體長205米,標准段寬17米,總建築面積12480平方米。
清濱公園站位於西大直街下偏西側,和興路口以南。車站共設4個出入口。其中,3號口跨和興路,4號口跨大直街。是軌道交通1號線和3號線換乘車站,1、3號線共用的控制中心及主變電所設置在此。1號線車站內淨總長148米,標准段寬19米,主體建築面積6900平方米。
西大橋站位於西大直街下,通達街與漢祥街之間,是『7381』人防工程上一個既有站。新建車站內淨總長134.5米,標准段寬13.2米。
教化廣場站位於西大直街下,上夾樹街口。地面共設4個出入口,均運分布在車站的四角。車站為對既有的『7381』人防工程進行改造,車站總長138米,淨寬23米,車站總建築面積9920平方米。
鐵路局站位於西大橋下,躍景街和公司街之間,是『7381』人防工程既有的車站。車站外包總長139.1米,標准段寬13.2米,總建築面積9350平方米。
博物館站位於東大直街下,博物館廣場北側,也是『7381』工程已建成的站,是與軌道交通2號線的換乘站。目前,車站的建設方案未定。
龍江街站位於東大直街下,在龍江街與鞍山街之間。本站在既有『7381』人防工程上新建的車站,遠期與5號線換乘。車站采用地下三層側式車站型式。
煙廠站位於東大直街下,燎原街與三姓街之間,與規劃4號線形成換乘。
工程大學站位於南通大街下,靠近文廟街口。在車站四角分設了4個入口,除東南角口布置於省軍區用地范圍內,其餘入口距布置在南通大街兩側人行道的綠化帶內。車站采用地下二層島式車站型式,總長160米,淨寬17米,總建築面積9035平方米,站廳層5732平方米,站臺層3303平方米。
太平橋站位於南通大街下,東直路口西側。是1號線於3號線的換乘站,本站采用T形換乘。1號線車站采用一島一側式車站,3號線采用島式車站,1號線車站在上,3號線車站在下。
交通學院站位於東直路下,太平南三道街口處。車站共設6個出入口,1、6號口位於太平稅務局附近,2、3號口合設在建偉小學附近,4、5號口設在黑龍江工程學院附近。車站采用地下二層島式車站型式,車站主體長338米,標准段寬17米,總建築面積15864平方米。
南直路站位於樺樹街下,在南直路以西,太平體育場附近。車站 共設4個出口。車站采用地下二層島式車站型式,車站主體長160米,標注段寬17米,總建築面積8758平方米。
哈爾濱東站站位於哈爾濱東站站前廣場下。車站的四個出入口和四組風亭延樺樹街布置,分別位於北棵頭道街和北棵街兩側。車站采用地下二層島式車站,車站長326.7米,標准段寬17米,主體建築面積13935平方米。
《總體設計》中顯示,本工程設車輛段1座,預留停車場1座。太平橋車輛段位於規劃平湖路以北、國鐵太平橋以南、馬家溝以東、新江橋街以西的地塊內,佔地約25公頃。哈南站停車場位於哈南站以北30米處,佔地約9.5公頃。
初定2009年元旦通車
《總體設計》顯示,為了滿足在2009年哈爾濱舉辦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前通車的要求,軌道交通一期工程需在2008年底前完成。依次為目標安排的工程進度為:全線施工准備工作2005年3季度開始,2006年3季度完成;土建工程現場實施2005年底開始,2008年完成;全線區間土建工程2005年12月開始,2007年11月貫通;軌道鋪設2007年12月開始,2008年4月完成;車輛段土建工程2006年初開始,2007年7月完成;全線車站機電設備安裝和裝修2007年6月開始,2008年6月完成;全線系統試通車前聯動調試2008年7月至12月底;2009年1月1日試通車,直到12月31日為試運營;2010年1月提交國家驗收。
日運旅客21萬人次
運行過程中,每列車計劃由兩單元共6輛車組成,初期工程共需購車17列/102輛,因為要利用『7381』人防隧道,所以推薦采用2.8米寬、3.7米高的車型,同時推薦使用工藝成熟、價格相對較低的耐候鋼車體。6輛車編組的列車總長117.72米,車體最大寬度2.8米,車廂地板面至軌面高1.1米。每輛車開設4對對開門,門寬1.3米、高1.85米。
一期輸送能力將達到每小時1.49萬人,全日客運量可達到21.2萬人次,可使全市地面公交日客運量減少4200車次。列車開通後,運營時間為5:00—23:00,全日運營時間共計18小時,規劃的初、近、遠期行車間隔時間一般分別不大於8分鍾、5分鍾和4分鍾,每站停站時間最短為25秒,最長為35秒,站間距最短為722米(煙廠站至龍江街站),最長為1681米(農科院站至哈南站站)。兩站之間運行時間最短為53秒,最長為127秒,由哈爾濱東站站至哈爾濱南站站下行線運行時間約為20.216分鍾,由哈爾濱南站站至哈爾濱東站站上行線運行時間大約為20.116分鍾。
地鐵站的先進設施
除了車輛、車站這些必備的設施外,《總體設計》中對一些附屬設施也進行了規劃。 由於地鐵入口距地下站廳的距離較遠,在每個入口處都設置自動扶梯和直昇電梯。其中,自動扶梯選用交通重載型自動扶梯,直昇電梯采用額定載重1000Kg(13人)的無機房客貨兩用電梯。直昇電梯按照每個車站至少有一條無障礙通道供殘疾人使用。
預計在地鐵內設置工作照明和應急照明。照明燈布置在行車方向的左側牆壁上,每隔6米布置一盞白熾燈具或節能型燈具,工作照明和應急照明相間布置,每隔兩盞工作照明燈設置一盞應急照明燈,間隔為18米。燈具采用防潮、防腐、防震專用隧道燈,站臺層的照明以光帶照明為主。
同時,《總體設計》中充分考慮到了地鐵站內的通訊。地鐵開通後,有可能引入CDMA、GSM、DCS、小靈通、第三代移動通信、無線局域網的通信網,可以滿足人們正常的通訊。
地鐵的售票系統擬定采用自動和人工售檢票相結合。車站終端售票設備由自動售票機、人工售票機、進、出站檢票機等組成。自動售票機設置在非付費區,可以識別面值5角、1元的硬幣,也可以識別第四版和第五版面值10元、20元、50元人民幣,乘客可根據自己要去的目的地選擇票價不同的車票。人工售票機設在非付費區,負責向乘客發售各類型的車票。進、出站檢票機設計在付費區和非付費區分界處,經檢驗車票有效後,檢票機閘門方可打開。
新聞鏈接
地鐵是地下鐵道的簡稱。它是一種獨立的有軌交通系統,不受地面道路情況的影響,能夠按照設計的能力正常運行,從而快速、安全、舒適地運送乘客。地鐵效率高,無污染,能夠實現大運量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世界第一條地鐵:
世界上最早的地鐵於1863年在英國倫敦建成,其乾線長度為6公裡,由於當時電動機車尚未問世,機車牽引仍用蒸汽機車。盡管隧道裡煙霧彌漫,但人們仍爭著去坐,當年就運載乘客950多萬次。
地鐵最長的國家:
英國8個城市有地鐵,總長度將近1000公裡,共設有458個車站,是目前地鐵最長的國家。
最短的地鐵:
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地鐵,總長度只有0.6公裡,兩個半車站。
最快、最現代化的地鐵:
美國舊金山地鐵是當今世界上最現代化的地鐵。地鐵運行時速高達128公裡,為世界地鐵速度之最。
最方便的地鐵:
莫斯科的地鐵最方便,營運時間長,發車頻繁,行車迅速,坐車舒服,票價低廉,換車方便,堪稱世界第一流。
現在世界上有地鐵的城市已有100多個,地鐵線路長度達5200公裡。按照年輸送客流量來排名,莫斯科達26億人次,位居第一;東京以25億人次列第二位;紐約則以15億人次坐上第三把交椅;香港年輸送6.3億人次位居世界第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