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5日電 2005年7月9日,在鱘鰉魚主要棲息地撫遠、同江、蘿北江段,50萬尾大小不一的鱘鰉魚幼魚被同時放生。近萬群眾現場觀看了這一盛況,上了一堂生動的鱘鰉魚資源保護課。
在這次主題為『珍愛水生生物資源,促進和諧社會發展』的全流域鱘鰉魚放流主會場———黑龍江撫遠縣江段,省水產局副局長陳志超告訴記者說,這是我省自1989年首次進行人工放流增殖鱘鰉魚資源以來,放流規模最大、層次最高,幼魚數量最多、規格最大的一次。僅體長15厘米以上的2月齡幼魚就有10萬尾,體長在半米以上的1年齡幼魚200尾,這樣大規格幼魚的放流,非常有利於其在自然水域的存活與生長,對增殖資源的意義更大;農業部漁業局、國家瀕危物種管理辦公室領導親臨現場。放流還邀請俄羅斯阿穆爾州、猶太州漁政局、俄濱海邊區太平洋研究所的專家及領導參加,書寫出跨國界保護資源的新篇章。
限捕:滅絕趨勢得到遏制
歷史上鱘鰉魚在黑龍江乾流各江段裡均有分布,但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鱘鰉魚的活動范圍已縮小到黑龍江中游嘉蔭至撫遠的630公裡江段,而且年產量不足百噸,個體也很小。黑龍江水產研究所2001年評估報告表明,野生鱘鰉魚在黑龍江撫遠江段100多公裡范圍內測定僅為870尾。『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再有十幾年,作為淡水魚中的珍稀物種———鱘鰉魚將在黑龍江滅絕。』這一結論為我省鱘鰉魚資源的永續利用亮起了紅燈。
為保護生活在界江中的鱘鰉魚,我國政府早在1994年就與俄羅斯聯邦政府簽訂了《中俄關於黑龍江、烏蘇裡江邊境水域合作開展漁業資源保護、調整和增殖的議定書》(簡稱《中俄兩江議定書》),並就議定書的執行情況兩國每年會談兩次;1998年聯合國華盛頓公約將全世界野生鱘科魚類認定為瀕危物種以後,作為可以利用但需要進行配額管理的物種,我省對鱘鰉魚資源的保護更上昇為政府行為。
根據《公約》的要求和鱘鰉魚的現有資源量,我省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建立保護區,強制休漁,為鱘鰉魚提供安全的生息繁衍條件。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對這兩種魚實行嚴格的特許證管理制度,其捕撈、加工、經營、養殖活動都必須獲得有關部門頒發的特許證;每年6月11日至7月15日,10月1日至10月20日,黑龍江乾流禁漁;松花江與黑龍江匯合處及肇興碼頭(10公裡江段)為常年禁漁區。
鱘鰉魚主產地之一的蘿北縣,每個漁季內僅有8條漁船獲准捕撈鱘鰉魚親體,用於繁育,且每條船都嚴定限額,削減捕撈數量;在鱘鰉魚主要集聚區撫遠縣,管理力度更大。全縣有33名漁政管理人員負責私捕濫撈、非法漁具的管理打擊工作;江上作業的漁網網眼不得小於3寸,采捕的經濟幼魚數量不能超過總捕魚量的5%。為從根上解決過度捕撈問題,該縣從1990年就開始縮船減產,每年以10%的比例縮減。目前,全縣只有漁船450只,還不是每條船都可捕撈鱘鰉魚,有特許證的漁船只有320只。
省水產局漁政處處長王志民告訴記者,目前,全省鱘鰉魚采捕已從過去的全流域捕撈變為定點限量捕撈。600多公裡的鱘鰉魚生長江段,只有100多公裡的捕撈作業面;確立采捕標准,對捕上來的鱘鰉魚進行登記管理,鱘魚體長規格不足1米、鰉魚體長不足2米的一律放生;全省從事鱘鰉魚加工和出口經營的企業各有4家。
網箱放養:漁民告別江上采捕
在黑龍江支流、位於撫遠縣境內的大力加湖湖面上,記者看到一排排簇新的鋼骨架大棚,面積近5千平方米。這就是該縣投資1300多萬元建成的全國最大的鱘鰉魚網箱養殖基地。縣水產局局長屈興纔高興地說,『我們的目標是讓漁民告別江上采捕,靠養殖致富。』
據介紹,該縣從2002年開始研究鱘鰉魚網箱放養,現已形成8000萬尾的年孵化能力,並成功攻克了鱘鰉魚冬季不繁育的科研難題。他們將采取加工龍頭企業、繁育基地和養殖戶三方相結合的模式,開闢一條不破壞野生資源的鱘鰉魚開發利用之路。
目前,撫遠的經驗正在全省推廣。據介紹,隨著特種養殖的發展,鱘鰉魚的餐桌消費需求也日益增長,這進一步加劇了資源保護和利用的矛盾。為此,人工繁育養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我省已成為重要的鱘鰉魚苗輸出基地,全國80%%的鱘鰉魚受精卵和幼魚來自我省,魚苗遠銷到北京、湖北、江蘇、廣東等10多個省市。
放流:845萬尾幼魚『回家』
鱘鰉魚的自然繁殖往往受到親魚體況、水體污染、其它魚類襲擊等多重因素制約,而人工增殖方式通過活體取卵、人工孵化、幼苗放流進行,大大增加了增殖速度,是保護鱘鰉魚資源的一種有效方式。盡管技術上有保證,但巨大的資金需求也考驗著放流的經常持久。據介紹,僅以今年放流為例,平均每尾魚苗的成本在5元左右,50萬尾魚苗的費用就達250萬元。足見我省保護增殖鱘鰉魚資源的決心和力度。
回顧我省鱘鰉魚幾年的放流史,陳志超不無驕傲地說,2001年大規模放流前,我省在1988年建立首家放流站———勤得利施式鱘養殖放流試驗站;從2001年開始的5年裡,國家及省市各級財政先後投資近4000萬元,相繼在黑龍江上又建立了4個鱘鰉魚放流站,即蘿北鱘鰉魚試驗站、省特產魚類研究所中試基地、撫遠縣鱘鰉魚放流站、同江市鱘鰉魚放流站。時間不長、但成績顯著:資金投入大、創新技術多、放流效果好、認識提高快。我省率先成功研制出鱘鰉魚人工繁育、幼魚馴養、活體取卵技術。如今,全省每年能夠人工繁殖鱘鰉魚苗400 1000萬尾;從2001年開始,每年都在黑龍江各江段舉行放流儀式,規模一次比一次大,總共累計放流鱘鰉魚幼魚845萬尾。更令人高興的是,從2003年開始,在黑龍江撫遠、同江一帶,每年都能捕到帶有人工增殖放流標記的鱘鰉魚二三百尾,這表明放流已有成果。
作為一種專業行為,放流本無須儀式,但之所以每年都要大張旗鼓地搞儀式,做宣傳,陳志超說,主要是為了喚起人們保護鱘鰉魚的熱情,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正確處理發展與環境的關系,並希望更多的企業、團體、有識之士能參與到其中來。如今,放流已是我省保護鱘鰉魚資源的有力措施之一,將長期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