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1日電 當前正是作物產量形成的關鍵期。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前期由於氣候不利造成的危害,為增產增收奠定基礎,成為廣大農民關注的重中之重。日前,省有關部門專門組織農業專家深入基層,踏查苗情後建議———
『後期如沒早霜,今年仍是豐收年。』不久前,省農科院、推廣站、植保站、農墾科學院的農業專家在對全省主要糧食品種苗情實地踏查之後如是說。這結論,既增強了人們對今年糧食生產的信心,又使大家關注的重點轉移到如何搶奪積溫,促進作物盡快盡好地生長上。
天氣不利糧價不挺增產增收面臨考驗
上半年我省自然條件總體有利,但局部地區和時段災害較重。據省農委統計,春播前白地缺?面積近4000萬畝;春耕期由於持續低溫、多雨天氣,致使播期拖後7 10天,個別地區達半個月,間接影響了農作物生育進程;5月中旬和6月上旬又出現階段性低溫,幼苗生長發育受到影響,目前全省大部地區農作物生理苗齡少一片葉左右,日歷苗齡拖後5—7天左右。
進入6月以來,由於受強對流天氣影響,暴雨和冰雹等氣象災害頻發,其來勢之猛、時間之長、程度之重是多年來少有的。木蘭、五常、慶安、泰來等縣多次降冰雹,重災區農作物蕩然無存;黑河、齊齊哈爾北部、綏化北部的暴雨使低窪地塊一片汪洋,農作物遭受滅頂之災。據各受災地區上報統計,全省受災縣(市)多達27個,受災農田面積629萬畝,絕產面積111.6萬畝。
省農委副主任王兆斌對記者說,由於春耕作業標准高,農作物苗全、苗齊、苗勻,苗情好於常年,接近於近年來苗情最好、產量最高的去年;四大糧食作物一類苗佔86.3%,創歷史最好。播種面積增大,全省糧豆薯種植面積12470萬畝,比上年增加145萬畝,在一定程度上減抵了受災損失。
王兆斌說,鑒於氣候條件和糧食價格的雙重變化,糧食質量已成為增產增收的關鍵。農民朋友必須提早樹立防災抗災意識,想方設法促進早熟,並提高質量和品質,靠優質優價實現增收。
各有側重搶積溫專家把脈促早熟
由於作物生長一般呈現前期較慢,中後期加快的特點,所以農業專家對當前苗情和作物長勢普遍持樂觀態度。省農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劉喜告訴記者,盡管前期作物生長稍有滯後,但目前各大作物都已進入旺盛生長期,水稻孕穗、大豆揚花、玉米抽雄,正是作物產量形成的關鍵期,如果水肥條件跟上去,後期又沒有早霜,產量基本不會受到影響。不過,農民朋友要盡最大努力奪積溫促早熟,讓好苗情變成好收成。
針對我省主栽糧食作物水稻、玉米和大豆,農業專家給出了不同的技術方案。水稻雖然在四大作物中苗情最好,但東部主產區出現的長勢過旺現象不容忽視。劉喜說,實地踏查中他們發現,東部地區近四成水田長勢過旺,這一方面是春季苗小,農民朋友擔心產量上不來,在插秧時有意識提高密度所致;另一方面前期長勢慢加大了肥水管理所造成的。密度過大、無效分?過多,會加劇養分爭奪,造成主穗成熟不好,影響產量。當前正是中南部地區水稻孕穗的關鍵期,薄水灌溉、控制分?非常重要;同時,遇有低溫,應及時改為灌深水『護胎』,防止花粉不遇,影響孕穗。
從全省看,玉米的情況最好,正在陸續抽雄,其促熟措施也相對簡單:隔行去雄,減少營養消耗;拿淨大草,打淨『雙棵』、『枝杈』,保主穗生長;而對個別長勢實在太差的植株,不妨割掉,以平衡整個田間的養分供給。
問題比較復雜的是大豆。一則播期晚,生育延遲;二則病害重,春季由於雨水大,導致上千萬畝大豆出現除草劑藥害,6月的高溫天氣,又使中西部30多個縣(市、區)的上千萬畝大豆發生生理性日燒病,其中綏化全境受災。以上種種,致大豆生育進程明顯拖後,生理苗齡少2 3個復葉,日歷苗齡晚7 10天。當前大豆田間長勢多達七八個葉節,正在開花、結莢,專家提醒,『嚴防落花落莢,是大豆保證產量的關鍵。』為此,農民朋友可根據實際情況噴灌,促進生長;如無噴灌能力,則噴施葉面肥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