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1日電 20日15時許,張紅雲父子倆被緩緩推出手術室。這是張紅雲永生難忘的時刻,此時移植到他體內的、年近六旬老父親的腎髒已經開始『工作』。在他脫離母體32年後的今天,是父親用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延續了他未來的人生。
突然患病家裡天塌了
張紅雲和妻子1998年結婚,已有了一個四歲的孩子。日子雖過得不富裕,但始終充實快樂。
今年3月,張紅雲突然莫名地出現皮膚瘙癢,還開始排蛋白尿,很長時間也不見緩解。妻子陪他到哈醫大二院檢查,檢查結果為尿毒癥。拿到診斷書的時候,妻子呆住了,她無法相信這個殘酷的現實。
采訪時張紅雲的妻子說,她和丈夫大學時都是學理科的,畢業後丈夫被分到一家國有企業工作,由於單位不景氣,便辭職不乾了。她的單位在不久前破產了,已經賦閑在家很久了。那時,全家每月的收入只靠丈夫做些小生意維持。丈夫得病前剛剛找到一個滿意的工作,試用了一個月,單位的領導對他很滿意,可沒想到他卻在這時突然病倒了。結婚後,張紅雲和妻子每月收入不過千八百塊錢,丈夫一病,家裡的天立刻塌了。
經濟拮據大家都來幫
張紅雲得病後,開始了漫長昂貴的求醫之路。一周三次透析、各種口服藥、營養液……每一項都價格不菲。不到兩個月,家中積蓄已經花得精光。丈夫的透析不得已從一周三次減少到兩次,看著丈夫一天天憔悴、衰弱,好強的妻子狠下心厚著臉皮找到親戚借錢,這家五百,那家一千……『雖說是借,可人家心裡明白,這錢說不上能不能還。但人家什麼都沒說就借給我們了。』張紅雲的妻子哽咽著說。
張紅雲和妻子的大學同學很快也聽說了這個不幸的消息,畢業後多年不見的同學自發組織起來為他捐了一筆錢。看到這種情況,哈醫大二院主動為他減免了醫藥費,盡量用最低的價格給他做最好的治療。
老父捐腎真愛動天地
長期透析終究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在醫生的建議下,張紅雲一家想到了換腎。
作出換腎的決定後,張紅雲的妻子開始四處奔走尋找腎源,上網、翻報紙……甚至在看到電線杆上貼的賣腎廣告,都一個一個地聯系,最後換回的只是一連串的失望。在丈夫面前,妻子不敢說什麼,只有偷偷地坐在醫院長廊的椅子上抹眼淚。一次她從丈夫的主治醫生———哈醫大二院泌尿外科主任陳照彥和副主任祝青國二人口中聽說,現在救人最可行、最迅速的辦法是能有一位直系親屬為患者捐腎。
張紅雲病後,一直沒敢將這個消息告訴家中年邁的父母。直到5月份,57歲的父親纔知道惟一的兒子患上了不治之癥,也得知治病的惟一辦法就是換腎。老人當即表示:把自己的腎給兒子。
『為了這件事情,我們家開了無數次家庭會議,母親和父親每次都在會上吵起來,兩人都堅持要把自己的腎換給紅雲。』妻子說,『我們開始不同意他們任何一人捐腎,畢竟他們年紀都大了,但怎麼也拗不過他們。他們自己硬是找到醫生做了檢驗。』檢驗的結果是,母親與張紅雲的血型不同,57歲的父親成為救活張紅雲的惟一希望。
得知老父親要為自己捐腎時,張紅雲強烈反對,甚至拔下針頭拒絕治療。『因為我毀了父親的身體,我覺得自己太不孝了。』最後,老父親流著淚跪在他床前說:『兒啊,你聽話,你還年輕,以後咱家還都靠你橕呢。』看著父親滿臉的淚水,張紅雲艱難地答應了。
手術成功父子闖難關
在術前檢查中,醫生發現,張紅雲的父親患有輕微的腎結石,右腎還有囊腫。當我們把這個情況告訴老人時,老人問了我一句話:『我哪個腎是好的?把最好的那個給我兒子。』這句再朴實不過的話語,深深地震撼了祝教授的心靈。
萬事齊備後,20日上午,張紅雲和父親被同時推進手術室,近五個小時後,便出現了本文開頭的一幕。術後的張紅雲和父親精神狀態都很好。張紅雲開始順利排尿,這說明老父的腎已經開始在他的身體裡『工作』了。父親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兒子還年輕,還有很多路要走。只要有一線希望,作為父親也要做一百分的努力。張紅雲說,是父親給了他第二次生命,他一定會好好活下去,報答這份濃情厚愛。
記者注意到,在接受采訪時,父子倆不約而同地說了一句話:『沒有他我活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