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6日電 黑龍江日報關於滑雪場建設過濫,破壞生態的報道引起業內人士的強烈共鳴,他們紛紛呼吁盡快采取措施,改變當前這種無序開發的局面,規范經營行為,使青山長存,長久利用。
省旅游局規劃財經處王處長說,以前實施的對滑雪場等級評定標准中,忽視了關於生態保護這一條,下一步我們將填補這一空白,今後評定一個雪場的等級時,也要考慮它周圍的生態環境狀況,對污染或破壞環境嚴重的單位,要取消其相應的資質。
吉華集團總裁辦的李濱先生認為,對雪場開發建設,有關部門應請專家、權威人士研究測評,根據黑龍江冰雪旅游業的承載能力進行科學匡算,究竟建多少滑雪場纔合適?以一個什麼樣的建設速度纔能滿足市場需求?有了一個科學的規劃後,再確定一個合理的指數,進行有序的開發。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各地一哄而上,爭先恐後搞滑雪。
也有專家指出,尋找一座適宜建滑雪場的山,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既要考慮山的形態、朝向、地質構造及局部的氣候條件,更要考慮離中心城市的距離、交通狀況。所以一定要珍惜這些資源,在目前開發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最好能儲存一批資源,留給後人,或者說留住那些有實力、有經驗的戰略投資者來進行高起點、大手筆、規范化運作,力爭使資源效益最大化,實現可持續發展。否則,像現在這樣,有了合適的就拿來開發,粗制濫造,撈一把就走,就糟蹋了大好的山林資源,龍江的滑雪產業也就失去了發展後勁。
記者在商務部網站上看到,黑龍江省好幾個市縣的招商廣告中都有滑雪場建設項目,投資從1000萬到3000萬不等。這些項目是否都經過了科學論證?市場前景究竟會怎樣?聯想到前幾年風起雲湧的高爾夫球場開發熱、保齡球館建設潮,不禁讓人為之深感懮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