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關注『小電鍍』 企業老板主張集中生產
2005-07-27 09:30:4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來玉良 薛婧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7月27日電 既然電鍍企業進行集中生產是工業生產的必然趨勢,也是環境保護的客觀要求,外省市又提供了成功經驗,那麼本地的電鍍企業老板們對此如何看待呢?哈爾濱市部分較大規模的電鍍企業老總對此提出了不少建設性的意見。

  哈爾濱市金屬表面工程技術協會會長鄧金增:如何吸引企業集中是關鍵

  從市場的角度看,集中生產可以有效規范價格,形成有序競爭。從產業發展角度看,集中生產可以給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競爭力提供廣闊空間。從環保角度看,集中生產對廢水、廢渣集中處理,既能減輕企業負擔,又能達到潔淨化生產的目的。從管理角度看,集中生產又可以方便政府部門的管理和監督,大大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盡管電鍍企業集中生產有著一大堆好處,但是現在最難的還是如何把這些企業吸引進來。因為電鍍企業集中生產,一定會選擇離市區較遠的郊區,這樣產品的運距就會增大,成本就會相應提高。就拿我們房山制桶廠來說,如果運距每增加15公裡,每只桶的成本就會在180元的基礎上增加1.5元,每年按10萬只桶計,成本會增加15萬元。但是因為是集中生產,廢水和廢渣實行集中處理,治污成本會有所下降。我們現在每年雖然投入治污費用達到12萬元,但是從嚴格意義上說還沒有達到國家標准。我大致算了一下,實行集中處理後廢水不但可以達標,而且成本每年還會降低4萬元。

  現在綜合起來算,像我們這個規模的企業進行集中生產,每年成本會增加11萬元左右。如果政府能夠再給與一些優惠政策,從環保和企業長期發展的角度考慮,絕大多數正規企業還是願意集中的。

  哈爾濱銀光電鍍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和春:打擊『小電鍍』不可松懈

  因為廠房拆遷,我們廠1999年從道外區遷到道裡區,因為是租用的生產車間面積有限,一套比較現代的生產設備沒法施展,生產不得不重新回到手工作坊時代。隨著這家廠的整體改制,如今我們又面臨著搬遷的命運。我們非常願意擁有一個寬敞的、固定的廠房用於生產,從而結束奔波之苦。從這個角度講,我們願意集中。

  我們深受『小電鍍』衝擊之苦。我們廠一年在環保上的投入要達到17萬元,再加上正常納稅和為職工上保險等費用,使得我們產品在價格競爭中完全處於劣勢。比如鍍鋅,我們的產品1平方分米的成本是0.2元,報價要達到0.25元。而『小電鍍』的報價只有0.15元,我們被打得啞口無言。從這個角度講,我們也願意所有電鍍企業集中起來。

  但是,政府部門不能只是『集中了之』,應該加大對集中企業服務力度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對『小電鍍』的打擊力度。大家知道,環保投入佔整個電鍍企業總投入的75%%,而『小電鍍』的環保投入是『零』,納稅是『零』,政府出臺再優惠的政策也不會吸引非法『小電鍍』的加盟。所以,不斷加大打擊力度,使這些『小電鍍』逐漸失去生存空間,是對正規電鍍企業最好的服務和保護。

  哈爾濱市三泳鋁表面精飾廠廠長崔永利:集中不應是簡單的『退路進廳』

  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是兩大法寶:一個是質量,一個是價格。現在,我們本地絕大多數合法的電鍍企業都處於一種尷尬地位:在質量上競爭不過南方企業,在價格上競爭不過本地『小電鍍』。這是近年來南方電鍍企業紛紛北上,本地『小電鍍』越來越多的根本原因。我們歡迎集中生產,但不希望這只是簡單的『退路進廳』。如果只是簡單地把電鍍企業集中起來,『攢雞毛湊撣子』,勢必會進一步增加這些企業的生產成本,進一步削弱這些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我們非常希望企業在進駐集中區後,在政府的扶持和幫助下,能迅速成長為『參天大樹』。

  一方面,企業要不惜投入,到電鍍企業發達的地區引進技術和人纔,迅速提高產品的質量,應對南方對手的挑戰;另一方面,企業要引進現代化的設備,迅速完成規模化生產,減少生產人員,大大降低生產成本,應對本地『小電鍍』的衝擊。因為受利益的驅使,『小電鍍』光靠打是打不盡的,必須在政府和正規企業的雙重打壓下纔能逐漸退出市場。當集中區內的電鍍企業發展到足夠強大時,那些『小電鍍』自然就不會和我們『搶飯吃』,而不得不吃我們的『剩飯』了。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