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勝利之旅走進林口 八女投江半江清澈半江紅
2005-07-29 09:26:3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雪梅 楊寧舒 蔣國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29日電 在林口縣境內牡丹江支流烏斯渾河東岸小關門嘴子山西坡上,一座『八女英魂,光照千秋』的紀念碑巍然聳立。山下不遠處的烏斯渾河畔,是著名的『八女投江』發生地。近日,『勝利之旅』報道組驅車來到了這裡。

  如今的烏斯渾河,已經沒了六十多年前的湍急,更沒有當年冰冷刺骨的感覺。不遠處山坡上的八女投江紀念館裡,陳列著已經毀壞的槍支和大刀,當年八名女戰士就是用這簡陋的武器抗擊著百倍於自己的日寇的——

  1938年10月的一天,東北抗日聯軍五軍一師的一支百餘人隊伍被烏斯渾河擋住了去路,隊伍中有第五軍婦女團的八名女戰士,她們是:冷雲原名鄭志民、胡秀芝、楊貴珍、郭桂琴、黃桂清、李鳳善、王惠民、安順福。

  經過連日奔襲,抗聯戰士們又餓又累,師長決定翌日早晨過河。後半夜,日軍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偽軍將露營的抗聯戰士包圍。

  拂曉時,戰斗打響。冷雲果斷組織女戰士從背後襲擊敵人,吸引日軍火力,掩護大部隊突圍。慌亂中的日軍以為中了埋伏,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們還擊,抗聯大部隊乘機突出了日軍的包圍圈。

  衝出日軍包圍圈的抗聯大部隊發現八名女戰士沒有突圍,多次組織營救,終因日軍火力強大未能成功。被包圍的八名女戰士投出了最後一顆手榴彈,砸毀了槍支,手挽著手走進了冰冷的烏斯渾河……她們中最大的25歲,最小只有13歲。

  林口縣博物館館長衣嘵白感慨地對記者說:『八名女戰士最可貴之處是她們原本有生的希望,因為敵人並沒有發現她們,只要躲起來不出聲,就能活下來。但是她們卻把生的希望留給了戰友,全力掩護大部隊突圍,這種精神可歌可泣。』

  隨後,記者來到了刁翎鎮四合村,找到知情人王連財老人的家。今年81歲的王連財老人,曾經與八位女烈士中的王惠民和郭桂琴是一個村的村民,老人回憶說:『當年四合村有十幾戶人家,其中一大半通抗聯,是有名的抗聯堡壘村。王惠民的爸爸外號叫王皮襖,是抗聯五軍的副官。1937年,王皮襖為了減輕家中負擔,將家裡最大的孩子王惠民帶到了抗聯部隊。那時王惠民纔12歲。我當時跟郭桂琴挺熟,她17歲那年母親死了,父親把她送到四合村的姥姥家撫養,大家都叫她菊花子。當年抗聯五軍到我們村動員她參軍抗日,她姥姥雷老太太捨不得,後來抗聯同志做了一夜思想工作纔同意的。』

  青山銘記,綠水藏情,八女殉難之地,吸引了各界人士慕名而來。1995年,家鄉人民捐款40多萬元,將紀念碑增高到10米,還建起130多平方米的紀念館。紀念館館員唐洪生說:『雖然大家捐的錢不多,碑和紀念館也都不大,但林口人精神上是富有的。紀念碑建成揭幕那天,山上坐滿了群眾。』如今紀念館已被列為紅色旅游景點,年接待游人3萬餘人。八女投江的故事曾多次被搬上銀幕和戲劇舞臺。

 

圖為冷雲烈士像。

  蔣國紅翻拍(來源:黑龍江省圖書館)

今日烏斯渾河。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