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甘南縣三年苦積累 免費體檢到農家
2005-07-29 09:33:0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黃春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29日電 58歲的譚淑珍,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家住甘南縣興隆鄉雙龍村。兩天前,村裡的醫生特意到家裡為她免費檢查了身體,並建立了健康檔案,還針對她的高血壓開出了《健康指導處方》,告訴她吃什麼藥,叮囑她少吃鹽,少吃油膩的東西。這不,每隔兩三天,譚淑珍就樂顛顛地到村衛生服務站量一下血壓。她告訴記者:『現在,有了守在家門口的「保健醫」,我對自個兒的病心裡有底啦!』

  如今,在甘南縣24萬多農民中,像譚淑珍這樣享受到免費體檢的農民已近20萬,其所佔比例為80%。到今年10月,這項全縣農民免費體檢工程將全部完成。為此,甘南縣動用了所有的共590多位鄉村醫生,走村入戶,挨家詳查,耗時整三年。

  體檢是城市中新興的保健方式,作為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甘南縣是如何保證所有農民享受到這種市民的『待遇』呢?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支橕這個巨大工程的,是甘南縣織就的牢固的農村三級衛生網,它是我省農村衛生困境中看到的一個亮點。

  『老三件』讓農民健康無保障

  不久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合作研究報告表明,中國的醫療衛生體系中處於弱勢地位的農村衛生事業,突出表現在管理體制落後、衛生人纔匱乏、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較差。農民陷入了生不起病和看不起病的尷尬境地。

  而省衛生廳剛剛完成的一項全省農村衛生情況調查結果也不容樂觀:目前,在全省919個農村鄉鎮衛生院中,有851個存在著房屋破舊短缺問題,佔總數的92%;多數鄉鎮衛生院設備陳舊,設備老化率達35%以上,醫生看病仍然用聽診器、血壓計和體溫計等『老三件』;由於縣級財政困難,全省還有35個縣沒有完全落實有關財政補助政策,大多數鄉鎮衛生院的人員經費、工作經費等尚未落實,鄉鎮衛生隊伍的穩定性受到了不小的衝擊。

  鄉鎮衛生院是農村公共衛生的脊梁。但現在一些地方通過所謂『丑女先嫁』、『抓大放小』,對鄉鎮衛生院實行『轉讓式』改制,甚至一賣了之,結果當地政府在甩包袱同時,也甩掉了對農民的責任心,使本來就脆弱的農民健康保障雪上加霜。農村稅費改革之後,原來『村辦鄉管』的村衛生所失去了集體經濟的支持,很多村衛生所的房屋被村委會變賣還債了,鄉村醫生隊伍渙散,一些鄉村醫生在家裡辦起了『炕頭所』,由於技術和衛生條件不夠,醫療差錯屢有發生。

  『三不變』織成農村衛生網

  面對這樣的形勢,甘南縣政府沒有隨波逐流,而是始終把農村衛生工作緊緊抓在手上,從2002年開始明確堅持『三不變』:政府舉辦的性質不變、政府投入的經費不變、政府承擔公共衛生的職責不變。由縣衛生局直接管理全縣11個鄉鎮衛生院,每年保證1200萬元的經費投入,解決了縣、鄉兩級醫務人員的工資,穩定了隊伍。並以縣級醫療衛生機構為中心,以鄉鎮衛生院為樞紐,以村級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織成嚴密的農村三級衛生網。承擔全縣的醫療救治、計劃免疫、傳染病、地方病防治、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服務。每個村都設有2名專門負責計劃免疫和婦幼保健工作的防保人員。日前,該縣剛剛決定,以每人每年1000元的標准給村級防保人員以補貼。

  記者在甘南縣長山鄉衛生院看到,這裡房屋整齊,設施完好,內、外、婦、兒等科室齊全,還擁有B超、心電、X光機等常規醫療設備。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個衛生院不僅裝備了一臺救護車、電腦、傳真機,而且手術室和分娩室都裝上了空調。該縣衛生局局長王顯彪驕傲地告訴記者,不是長山鄉衛生院一家『吃小灶』,全縣11個鄉鎮衛生院都達到了這樣的標准。

  為了保住農村三級衛生網的『網底』,甘南縣政府要求一些村委會變賣資產時,必須保留兩間房屋做村衛生所,同時鼓勵有條件的鄉村醫生自籌資金建房,以解決村衛生所的房屋問題。目前,甘南縣衛生網的『網底』無一處『破損』,到今年10月底,村級衛生機構將全部實現建築面積不少於60平方米,業務用房和生活用房分開,人員在2人以上。

  三年來,甘南縣一直堅持對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實行『一體化』管理,即統一管理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的人員、藥品和財務。比如村級醫療機構用藥須由鄉鎮衛生院統一代購或定點,不允許其自行采購,以此保證用藥安全。同時在全省率先將村衛生所改為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全縣共設有10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使其功能由傳統的基本醫療擴展為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慢病防治、健康教育等六項職能。村醫也由此改變了過去坐醫待患的服務方式,開始主動走進村民家庭,提供全方位的醫療保健服務。

  57歲的蔡昌林,甘南縣興隆鄉雙龍村工作了30多年的老村醫。他說,自打村衛生所改成社區衛生服務站後,工作比以前忙了,除了給村民看病,還要給小孩打防疫針、為孕產婦檢查身體、每天向上級報告傳染病疫情。盡管感到挺累的,但現在順心多了。以前村衛生所的人、財、物都是村委會說了算,村裡給衛生所撥的錢,大多數被拿去報了差旅費、取暖費、電費等,真正用在醫療保健方面的少得可憐。此外,村醫也總換人,一般是村委會指定誰就是誰。現在,人、財、物都歸到鄉衛生院統一管理,人員都是層層聘任,所有人都要通過考試。

  四大病均低於國家控制標准

  如今,甘南縣正逐步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的目標。鄉衛生院和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實行雙向轉診,鄉鎮衛生院都開通了急診急救電話,免費接送病人。今年6月的一天,興隆鄉雙龍村村民張丹丹突發急性闌尾炎。雙龍村社區衛生服務站站長蔡昌林在初步診斷後,立即打通鄉衛生院的急救電話,通知其做好手術准備,隨後護送病人到鄉衛生院。手術後兩天,張丹丹被接回了家。蔡昌林每天去給她打針、換藥,直到她康復。張丹丹的家人高興地算了筆賬,如果在鄉衛生院住院,至少需要一星期,因這而省下的醫藥費、床位費和陪護費用,至少在四五百元,而且家裡人也沒耽誤乾農活。

  由於甘南縣農村衛生網絡健全、管理嚴格,目前,該縣沒有一家個體診所,也沒有一個炕頭接生員。2004年,該縣孕產婦住院分娩率已由過去的不足30%上昇到99.8%,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均控制在全省標准線以下。其傳染病報告發病率控制在110.8/10萬以下,低於國家控制250/10萬的標准。其克山病發病率為0,大骨節發病率為3.1%,甲狀腺腫大發病率為2.9%,均低於國家控制標准。

  甘南縣在農村衛生領域所做的努力也贏得了民心,近3年來,該縣沒有一人因醫療衛生問題上訪,縣衛生局連續3年在全縣行風評比中名列第一名。

  記者手記政府:公共衛生建設『主角兒』

  甘南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和省邊遠縣,在全縣31萬多人口中,農業人口佔到72%,無疑,解決農民看病難和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至關重要。甘南縣副縣長崔生林坦言,起初我們也有畏難情緒。不少人認為農村衛生工作太難了:投入不足怎麼彌補?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還能否堅持?房屋、醫生報酬問題如何解決?一系列難題擺在面前。但經過深入的討論,大家一致認識到,做好農村衛生工作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絕不能『卸包袱』和『打太極拳』,只有提高農民整體健康水平,改善農民生存質量,纔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為此,縣委、縣政府制定了『奔小康、保健康』的社會發展總體目標。

  日前,省衛生廳有關負責人經過調研後,評價甘南縣的探索處處都體現當地政府的職責和作用,是當前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好方法,對全省農村衛生事業有借鑒意義,並下發文件,推廣甘南縣強力推進鄉村醫療機構建設的經驗。

  甘南農民看病吃藥不再發愁了。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