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日電 在成品油零售市場向世界開放半年後,中國石油流通體制正面臨著一場深刻變革。而黑龍江省正在悄然進行的石油業流通體制改革,則率先拉開了這場變革的序幕。
日前在哈爾濱舉行的一場研討會專門討論了黑龍江石油業流通體制改革與發展的問題。黑龍江省地方石油協會會長趙友山提出了一套改革的具體框架模式:『三放開、兩推進、一調控』,建議全國石油流通體制改革從黑龍江省先行,再向全國推廣。由於黑龍江所面臨的問題具有普遍代表性,因此,黑龍江的改革經驗對於全國來說具有借鑒意義的。
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均派員參加了此次研討會,顯示了政府和有關部門對石油業流通體制
改革發展的重視。
據中華工商時報報道,目前,國內石油流通體制的現狀是,成品油方面,各煉油廠生產的成品油全部由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公司的批發企業批發經營,批發權主要由兩大集團公司主導;零售環節由兩大集團、社會加油站和外資加油站共同競爭。但是由於兩大集團公司上下游一體化優勢明顯,因此兩大集團以外的其他社會成品油經營單位在油源上受制於兩大集團公司。而民營企業進口原油、成品油都受到配額限制。
這種格局直接影響到成品油價格無法嚴格按照與國際價格接軌的定價機制執行,進一步造成流通市場的諸多弊端。每當成品油資源緊張時,社會加油站往往批發不到成品油,即使批發到油,往往也是批零價格倒掛,造成市場供應緊張。
據悉,近兩年來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走高,國內原油供應一直偏緊,依托於兩大石油企業而生存的廣大民營油企,為『尋米下鍋』而整天疲於奔波。黑龍江省地方所有的4大煉油廠,牡丹江石油化工廠、大慶聯誼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齊化集團有限公司和黑龍江石油化工廠生存更為窘迫,面臨倒閉。
石油流通體制改革將關系到市場進一步開放後的競爭關系。2006年,中國將按照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的承諾對外開放成品油批發市場。屆時,中國成品油批發零售市場將全部對外開放,實力強大、市場經驗豐富的外資公司的全面進入,將對國內石油市場形成劇烈衝擊。而對外開放之前,首先應該對內開放,只有培養起了所有市場主體的競爭能力,纔能應對外資的挑戰。
事實上,黑龍江省已開始了石油流通體制改革的嘗試。目前,黑龍江省已經有民營石油企業參與了俄羅斯秋明油田的開采,已經將部分開采出的石油運回國內。黑龍江的民營企業也參股了俄羅斯哈巴煉油廠。今年一季度哈巴煉油廠已經正式向中方出口成品油。黑龍江省民營企業也可以從俄羅斯進口大量成品油且價格便宜。據業內人士初步估算,從俄羅斯進口一噸成品油只需要2000多元人民幣,加上關稅,也只有3000多元人民幣,低於國內價格800-1000元。但受成品油進口非國營貿易配額的限制,黑龍江的民營企業只能從俄羅斯進口少量成品油,每年黑龍江省當地民營成品油零售企業大約有數百萬噸成品油缺口。不過,商務部將允許黑龍江省通過一種特殊的邊境貿易的形式進口成品油,而不受配額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