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8月2日電 『如果我的器官能用,在我大腦死亡後把它們捐獻給其他人吧。』近日,一位身患絕癥的患者』聯系到記者,吐露出她生前最大的一個心願。然而,記者聯系到哈爾濱市唯一接受遺體捐獻的教學科研單位———哈爾濱醫科大學解剖教研室時,得到有關人士的回答卻是:遺體捐獻和器官捐獻是兩碼事。黑龍江省還沒有器官庫,無法接受器官捐獻。帶著遺體捐獻和器官捐獻的話題,記者走進了哈醫大醫學實驗庫,走近這些和人體醫學打交道的人們。
實驗庫寧靜的『高級病房』
哈醫大人體實驗庫位於哈醫大解剖學館地下一層。哈醫大解剖教研室李曉冬老師告訴記者,這裡共有5個『房間』,每個『房間』的裝修基本相同:白色的天棚,灰色的水泥地面,牆面貼著潔白的瓷磚。
記者來到一號『房間』,見裡面靠牆並排放著一組共7個大冷藏櫃,每個門上都有序號,還標著『京藥監制』等字樣,電子溫度計顯示房間的溫度為3℃。不鏽鋼質地的冰櫃高近兩米,拉開一個櫃門,見裡面有四層,每一層各放著一具冷藏的遺體,頭衝裡、腳朝外,經消毒處理後都用透明的塑料布包裹著。
據介紹,實驗庫的溫度設定在1℃至3℃之間。與傳統的福爾馬林浸泡方法相比,這種低溫冷藏的保存方式更利於遺體的存放,存放時間也更長,『房間』內幾乎沒有異味,空氣給人清新之感,就像』高級病房『一樣。
四年間
接收遺體三十多具
哈醫大解剖教研室主任張雅芳介紹,從全國醫學研究來看,遺體捐獻已漸成主要屍源。上海復旦大學、北京醫科大學等醫學院校都是用自願捐獻的遺體來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在上海,僅復旦大學一所學校,每年就可收到200具左右的捐獻遺體。
據了解,自2001年哈爾濱市接受首例遺體捐獻以來,僅有三十多具捐獻遺體,目前登記的自願捐獻者也僅有500多人,與其他城市相比,其中遺體捐獻部分僅佔相當小的比例。
樣本少
人體課題後繼乏人
『現在實驗庫的遺體主要是用來滿足學校教學和外科臨床醫生用,科研課題根本不夠用。』多年從事解剖教研的徐玉東老師介紹,人體結構主要研究的是血管和神經等組織的分布、類型、變異,及心髒等各種器官的深層結構等。搞科研需要很多樣本,研究人體結構也是如此。但由於目前捐獻的遺體太少,實際上像顱底結構等很多科研課題目前都深入不下去。
據了解,目前該解剖實驗室除了個別研究生外,幾乎沒有人繼續研究人體結構課題。
多年前,哈醫大有一位老教授對於胃部淋巴結構有著非常深入的研究,但自老教授去世後,目前這項研究已後繼無人,原因之一仍是遺體樣本太少。
少遺憾
建器官庫迫在眉睫
張雅芳主任介紹說,我們早就有建器官庫的打算,將眼角膜、心髒、肝髒、脾髒、腎髒、皮膚等分類保存。但除了資金、場地外,最重要的還是得有器官捐獻來源,並且和臨床應用結合上。早在七八年前,哈醫大解剖教研室曾建立了皮膚庫,供臨床應用,但後期因廠地、設備等原因沒有進行下去。
但不管怎麼說,對於臨床治病救人來說,建器官庫已經是發展方向,從哈爾濱市目前現存的少量捐獻遺體來看,已經制約了人體結構課題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人體器官的建立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