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4日電 每一個了解伊春的人都會掐著指頭算這樣一筆賬:多年來,國家一直對伊春林區超負荷下達木材生產計劃,致使采伐量大大超過生長量。活立木總蓄積由開發初期的4.28億立方米減少到2億立方米;成過熟林蓄積僅剩680萬立方米,比開發初期減少98%。扣除公益林中的成過熟林蓄積,森工企業實際已沒有可采的成熟林。目前,全市17個林業局中12個無林可采,其餘5個也嚴重過伐。現在生產的木材,相當一部分是不得不忍痛采伐的中齡林。伊春,正在承受著可采林木資源枯竭之痛。
目前,伊春森工企業富餘職工比例已達42%。由於林區產業結構單一,就業門路十分狹窄。實施『天保』工程後,木材產量還在繼續調減,企業富餘人員還將不斷增加。目前,伊春森工企業有4.9萬人需要轉崗安置,每年還有近3萬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就業和再就業真的成了一塊燙手的山芋,拿不起,但也放不下。
昔日的森林巨人正在面臨著資源性、結構性、體制性、社會性四重矛盾的困擾。要想擺脫這種困境,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辦到的事。
轉型之切
近幾年,為了保護伊春這片『天然氧吧』,伊春在財政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做出了停伐紅松林的決定。僅此一項,伊春市財政每年減少收入6000萬元。
尤為重要的是,工業正在林區挺起脊梁。伊春木藝、北藥開發、綠色食品等正在成為林都響當當的品牌。在今年的哈洽會上,來自伊春的翠花酸菜出盡了風頭。人們在品味綠色食品的獨特魅力之時,也在感受著林都伊春的觀念之變。多年來,伊春恪守的『堅持以林為主,綜合開發,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方針正在開花結果:單一木材生產、單一林業經濟的舊格局發生重大改變,伊春逐步形成了以木材生產、林產化工、冶金、采掘、建材、機械、制藥、食品為主的多行業、多門類、600多個產品的生產體系。鋼鐵、黃金、鉛鋅采選業在全省居重要地位。
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積極引導和扶持非國有經濟依托林區的資源發展精深加工,伊春一直在做著這樣的努力。通過參股、兼並、購買國有中小企業和林業局附屬單位,擴大規模,提高層次;實施大戶帶動戰略,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就這樣在林區逐漸長大。
如果說『資源之痛』使伊春被迫走上了轉型之路,那麼眼下的這些有利條件則是林都伊春轉型的潤滑劑和加速器。近年來,國家相繼在伊春進行了一系列綜合性試點:1996年進行了優化資本結構試點,1997年後進行了林業綜合改革試點,對於促進林區經濟轉型發揮了重要作用。
試點之路
如果要關注自然界的穩定、美麗和完整,關注資源的合理利用,就不能不關注伊春。也許正是這樣一種信念,使伊春被列為林業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
省發改委有關人士對此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將伊春列為試點城市,不僅使伊春的森林資源更好地發揮生態功能,推動當地經濟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而且也將為其他以林為主的資源型城市闖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兩個機制是難得的發展契機。伊春市呈報的《伊春市林業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工作方案》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決心和清晰的工作思路。
在實施經濟轉型過程中,從伊春市實際出發,研究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積極對上匯報,爭取必要的扶持和幫助。一是爭取國家擴大和延伸天保工程。比照大興安嶺林區的天保工程政策,爭取專項資金實行全額補助,相應擴大、提高補助范圍和標准。爭取對市調減木材產量減少的收入給予補償。爭取對市在農林交錯重點火險區、重點生態公益林區建立無人區和調整林場(所)布局等方面給予補助。二是爭取國家對市剝離企業辦社會費用給予補助。將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所需資金納入財政基數,在分離費用基數、分離范圍、接收人員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方面考慮市的實際情況,給予政策傾斜。三是爭取國家對市衰退企業給予支持。力爭將伊春木材加工廠、友好木材綜合加工廠、伊春林機廠、南岔木材水解廠、鐵力木材乾餾廠等10戶森工院牆企業納入國家破產企業啟動計劃,實施政策性破產。四是爭取國家對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設立專項資金,用於發展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重點支持市發展接續和替代產業以及西山水庫、支線機場、中心城防洪工程、學校醫院、危房改造、農村農林公路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同時爭取國家開發銀行在黑龍江省設立資源型城市轉型貸款平臺,用優良資產作為抵押貸款,加快發展接續和替代產業。五是爭取國家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方面給予支持。爭取現有和繼續調減木材產量新增的全民富餘職工及混崗頂崗集體職工、青年及廠辦大集體職工實行一次性安置,爭取對市拖欠的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和職工工資給予補發。
對於伊春和伊春人來說,這次試點就是一次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