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4日電 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養殖業,黑龍江省一些鄉鎮專門闢出土地建了許多牧業小區。然而,近日雙城市幾位農民向黑龍江日報反映,他們那裡的牧業小區名不副實,而且普遍存在著違法轉讓出賣耕地、浪費土地資源、坑害農民利益等現象。
五家鎮是雙城市一個奶牛養殖大鎮,三年前,這裡牧業小區建設的聲勢曾一度搞得很響。而近日,記者在兩個牧業小區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養殖戶』不搞養殖農莊儼然別墅
五家鎮牧業小區位於該鎮民安村南。在一片青紗帳中,散布著十來個很大的院落。
從外面看,石某的養殖場很氣派。一丈來高的圍牆、黑漆漆的大鐵門,還有一座二層樓房———讓人以為這是一座私人別墅。
在這個5700平方米的場地內,西側是一長溜平房牛捨,東側是一個二層樓,中間的空地上修了一些甬道和花壇。走進牛捨,裡面空蕩蕩。據說,自打建成那天起,偌大的牛捨裡就沒養過一頭牛。
主人石先生介紹說,他2003年從哈爾濱市慕名來這裡投資,向鎮裡以每平方米10元錢購買的耕地,買地花了6萬多元錢,加上建牛捨和小二樓,累計已經投入了30多萬元。當初鎮裡說好給辦用地手續,但建起來後就再沒下文了。
因為資金不足,同時也由於用地手續沒辦下來,老石什麼都沒養,2年來,一直就這麼空著。
那麼在養殖小區內打水泥地面、建二層樓房允許嗎?老石說,當初買這塊地的時候,鎮政府在這方面沒作具體的限制,也沒說可以使用多少年,所以他們就這麼乾了。
在老石家莊園的旁邊,圍牆圈著一片面積更大的土地。由於一直沒找到買主來開發,裡面生長的野草足有一人高(圖③)。
在這個牧業小區裡只有幾家經營養殖業,近一半面積都被閑置或改做他用。盲目圈地搞開發大片良田成荒地
在五家糧庫東,也有一片撂荒地,大約百十來畝。知情人說,原先這裡都是耕地,屬於五家村的十幾戶農民。幾年前,鎮裡從農民手裡收上去,准備搞牧業開發,但一直沒賣出去,所以一直荒著。
通過電話,記者與其中的一位農戶董憲奎取得了聯系。據董憲奎說,這片地上有他家3.2畝,都是熟地。三年前被鎮裡統一收上去了,說是要賣給外來戶養牛。政府也沒有和這些農民簽合同,只在口頭上約定每年給他們120元/畝補償金,等地賣出去後,再一次性結清剩餘承包年限的所有費用。
但由於土地遲遲賣不出去,農民們開始有些擔心,因為每年他們都是向鎮裡要了好幾次纔拿到補償金。今春,老董與幾位農戶買種子打算先把地種上,卻遭到村乾部阻攔。賣地牟利惹官司鎮政府被判返款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五家鎮牧業小區內的用地大多沒有辦理用地手續,投資者都是直接與鎮政府商洽。
伊春市來的駱志國,2003年來這裡搞養殖。他花了2萬元錢買了2000平方米的耕地,什麼合同都沒簽,錢交給了鎮財政所,得到了一張『收據』,名目是『地號款』。
駱志國說因為沒有任何手續,心裡不托底兒,他現在不想乾了。而且,政府當初許多的承諾都沒有兌現,如通水、通電問題,後來全都是自行解決的。
土地交易的隨意性,也引發了一些糾紛。2003年秋,五家鎮的居民鞠家一花8萬元錢從鎮裡買了一塊4000平方米的耕地准備用來搞牧業養殖。在雙方簽訂的一份『土地使用權出讓』協議中,鎮裡承諾給辦理相關審批手續。但鞠家一交了一萬元的費用後,遲遲未得到合法土地審批權證,就向鎮裡要回購地款,鎮政府卻稱錢已花光。無奈之下鞠家一將五家鎮政府告上法庭,經雙城市法院、哈市中院兩次審理,最終判五家鎮政府返還購地款及相關損失。目前鞠家一正為判決生效而四處奔走。應加強土地使用監督檢查
類似五家鎮建設牧業小區過程中的種種現象,在省內其他地區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別是一些地方急於招商引資,無視國家土地法,違規操作出臺所謂的『土地傾斜政策』,有的已經觸犯法律。
省國土資源廳耕地處一位同志認為,國家對農村的『三項用地』(包括畜禽飼養地、設施農業、水面養殖等)有著一定傾斜政策,但原則上要盡量使用廢棄地。如果涉及到耕地,必須經縣以上土地管理部門的審批,而且絕不能破壞耕作層,禁止建設永久性建築,以確保使用期滿後能夠恢復。
不過,也有農業專家指出,我省冬季漫長寒冷,在『三項用地』落實過程中,很難做到不建永久性建築,對耕地的破壞不可避免,因此對這項政策應該重新審視,加強土地使用監督檢查,避免寶貴的耕地繼續被蠶食荒廢。
記者了解到,依據《土地法》有關規定,承包經營耕地的單位或者個人連續二年棄耕拋荒的,原發包單位應當終止承包合同,收回發包的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