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8月11日電 今年暑假,哈爾濱市教育主管部門發出通知:出於安全因素考慮,假期嚴禁各中小學校或有關部門組織學生外出,如要組織學生集體到外地或到較遠的地方開展集體活動,要經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審批。一紙禁令使哈爾濱市最『權威』的夏令營組織部門———市少年宮籌劃的兩個夏令營因此宣告『流產』,一些學校准備組織的夏令營也都『停擺』。
據了解,近幾年,由於安全等因素,哈爾濱市中小學組織的夏令營活動已經日益減少,轉而變為一些旅游公司或社會力量舉辦各類夏令營,但內容也隨之『變了味』,多為旅游參觀或『吃苦營』,或多或少失去了夏令營原有的意義,學生沒興趣,家長也不『買賬』。
很多夏令營另類得『變了味』
不久前,青島市一家高檔健身會所推出的『貴族夏令營』引發社會各界爭議。在高爾夫球場上瀟灑揮杆,在草地上練習馬術……只要交上2000多元,孩子就可以在15天內體驗未來精英的生活,學習未來精英的『技能』。
夏令營,曾被公認是一種娛樂與教育相結合、給孩子成長『補充營養』的活動。有關專家介紹,舉辦夏令營的初衷是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多種『營養』,只靠學校和家庭教育是不能滿足的,通過夏令營活動,更多的是讓孩子們體驗自然、友情和磨礪,在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促進人格品質的培養。
以此標准衡量,有關人士認為,現在社會上的很多夏令營都另類得『變了味』,成了以下幾種形式:一是補習班、學習營,對學生進行『假期集訓』,成為學校生活的翻版;二是旅游團,用單純觀光的形式把夏令營的教育意義消解殆盡;三是高消費的『貴族培養營』,它潛移默化地培養了一種貴族心態,會造成孩子心理的扭曲,使孩子認為『一切都可用金錢來衡量』;四是盲目的『吃苦營』。
夏令營激不起孩子興趣
曾幾何時,參加夏令營是眾多少年兒童向往的活動之一。每個學校、班級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名額,品學兼優的學生纔有資格參加,活動的內容也多是到山裡、農村『體驗』生活。
曾在市少年宮擔任過11年活動部長的孫寧生老師回憶,從少年宮1955年建宮以來,每年都要組織各種內容的夏令營小組活動,有美術夏令營,帶學生出去采風、寫生;有文學夏令營,帶孩子們去軍隊、工廠參觀,回來後寫心得、感想;有科技夏令營,去大自然觀察;還有體驗式夏令營,到農村、山裡,和農村的小朋友一起下田摘菜,喂雞喂豬,下河摸魚撈蝦,和當地的大媽學習蒸饅頭、磨豆腐……充分體驗農村生活的樂趣與艱辛。雖然形式不一樣,但『孩子們都感覺夏令營特別有意思』。
近幾年,夏令營活動的參與者已擴大到全體學生,每個人都可以報名參加,但卻已激不起小參與者們的興趣。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內容不能引起『見多識廣』的孩子們的共鳴,旅游、參觀的地方孩子們大多都去過或在媒體上看過;一些艱苦磨煉營或吃住相對艱苦的農村等地方,更讓如今嬌嫩的獨生子們望而卻步;二是有些家長功利性較強,認為參加夏令營沒有太多的『利益』,既拿不到證書,又培養不了『可見』的技能,不能給今後昇學增加砝碼,還不如節省時間讓孩子在假期多補點課,學點知識和特長。
公益性夏令營太少了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近幾年的夏令營基本都由旅游公司承辦,全程安排學生的食宿游玩,如小海軍生活體驗、科技夏令營、吃苦夏令營、紅色之旅夏令營等。各式各樣的夏令營,著實讓家長和孩子們開了眼界,但幾個『回合』下來,市場反映普遍冷淡,報名者日漸寥寥。
在機關工作的王惠妍說,假期本想讓孩子放松一下,參加夏令營開闊眼界,多認識幾個小朋友,但找了一些廣告後發現,很多夏令營不是去旅游就是補習功課,或者是搞出國培訓這樣的『大動作』。真希望社會上能多一些少年軍校、野外生存和革命傳統教育等方面的主題夏令營活動,好讓孩子出去接受一下鍛煉和教育。
有關人士認為,現在公益性質的夏令營還是太少,希望有關部門盡快把夏令營市場規范一下,多組織一些孩子們喜聞樂見又培養能力的夏令營。學生家長也應根據孩子的愛好,為他們選擇一個既可鍛煉能力,又可學知識、長見識的快樂夏令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