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2日電 盡管保護鱘鰉魚是一場自上而下開展的大規模工作性保護,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有著大量鮮為人知的幕後艱辛,許許多多的幕後英雄付出了常人想像不到的努力和堅持,董崇智和屈興纔是他們中間的代表之一。
20年描畫盛衰曲線的調研員
如今已是滿頭白發的董教授,回憶起對鱘鰉魚資源進行專項調查時在黑龍江邊蹲點工作的日日夜夜,依舊興致勃勃。董崇智說,間隔20年的兩次調查,真是兩種心情。
1979年,當我國第一次大規模、全流域系統地對鱘鰉魚資源進行調研時,他還只是課題組中的一個年輕人。歷時兩年的調查中,每到漁期都要日夜守在蘿北縣肇興鎮;為了獲得漁民的配合,還要親自下水幫他們捕魚,但他一點也不覺得辛苦。相反,看到專捕鱘鰉魚的鐵鉤像手指般粗細、足有20多厘米長時,竟有一種莫名的興奮。在此之前,他只聽說過鱘鰉魚很大,還沒有真正見識過。這次調查,讓他親眼目睹了鰉魚的『豐姿』———『當時都用卡車運魚,一條501公斤重的鰉魚實在太大了,十幾個人好不容易把它弄上車之後,頭和尾都長長地伸出來,整個魚就擔在車廂上。』
然而,20年後,當董教授作為課題組長再次對黑龍江水系的鱘鰉魚資源進行調查時,他的心情卻是復雜而沈重。同樣是歷時兩年,同樣晝夜蹲在江邊,但他卻再也沒能看到那樣的大魚,漁民作業的工具也由大鐵鉤變成了大魚小魚都難逃的『三層掛網』。『我們此次調查的地點改在了撫遠,因為當年鱘鰉魚的產卵場蘿北已經沒有這種魚了。』董教授告訴記者,從生物學角度講,鱘鰉魚產卵場向下游遷移,證明其種群數量在減少。對比前後兩次調查的數據,5個生態學方面的事實詳盡記述了鱘鰉魚資源的銳減:群體全長、體重變小,年齡變低;鱘魚生殖力增強;群體數量減少,捕撈場位置下移、面積縮小;捕撈生產量大幅下滑。而來自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結果表明,該種群的遺傳變異比較少,雜合度小,遺傳距離也變小,結論是該物種遺傳多樣性比較貧乏,種群數量少,已處於瀕危狀態。
基於這些調查結果,我省因地制宜地確立了從人工繁殖、增殖放流到強制管理捕撈、生產、加工、銷售的立體式綜合性保護措施。董教授告訴記者,他們所4個研究室、全員138人,都在進行有關鱘鰉魚的研究,其中既有高科技的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人工育種,又有服務生產的魚病防治、水化學研究、資源調查等等。目前,有關鱘鰉魚的生活習性、人工繁殖、資源增殖的研究都已成功。
『跟鱘鰉魚過日子』的水產局長
從小在江上捕魚,屈興纔眼看著鱘鰉魚資源的銳減;作為一個漁民,他深知無魚可捕的悲哀。所以,當保護鱘鰉魚呼聲漸起時,他舉雙手贊成,全身心投入。多年來捨小家顧大家,屈興纔為保護增殖鱘鰉魚資源無私奉獻,無怨無悔。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當鱘鰉魚資源亮起紅燈之時,身為黑龍江全流域最主要的鱘鰉魚產區的撫遠水產局局長,屈興纔坐不住了。他帶領班子成員走訪座談,請專家論證,最後決定:以捕轉養,以養為主,精深加工,繁育苗種,增殖放流,造福子孫。打破了有史以來撫遠漁業以捕為主的生產格局,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水產局長。
新的發展目標,需要繁育場、養殖基地、放流站等配套設施來完成;而規劃基地、籌集資金、聘請專家,哪一項工作都龐雜繁復。於是,在內心強大的發展動力下,屈興纔像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一邊爭取項目資金,一邊實驗生產,不分晝夜,馬不停蹄。
為了培育黑龍江原始鱘鰉魚第一代魚種,從江中捕親魚到人工采卵,從雌雄受精到培育出苗,他都親臨一線觀察,與專家探討研究,親自操作;三兩天不睡覺是家常便飯,最長曾一周不合眼。雖然繁育基地就在縣城內,但他卻連續仨月沒回家門。孩子考大學他無暇顧及,孩子上大學走他沒能送行;女兒問母親:『我爸哪去了?』深深理解丈夫的妻子開玩笑說:『你爸不跟咱過了,天天和鱘鰉魚過日子呢。』自上任以來,屈興纔沒休息過一天,為了鱘鰉魚,一個體重90多公斤的壯漢硬是累掉了20公斤肉。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的努力,一個由繁育車間、培育車間、深加工車間和魚展館組成的佔地5.5萬平方米的鱘鰉魚繁育養殖基地在撫遠縣大力加湖上矗立起來;安排就業800餘人,魚苗暢銷全國各地,年利潤達600萬元———基地驚人的發展速度令人刮目:原來,不靠捕撈,鱘鰉魚創造的價值更大。屈興纔與同志們的努力,讓世代捕魚為生的漁民大開眼界。而此時,屈興纔腦子裡轉的是一個更大的計劃———
在大力加湖上采用精粗養結合方式,以鱘鰉魚的網箱養殖和大水面粗養來帶動全縣無公害綠色水產品的開發,讓鱘鰉魚之鄉不僅僅靠鱘鰉魚生財;同時,在黑龍江江面的適當水域建一座現代化的鱘鰉魚放流站,形成江上捕親魚、江上孵化繁育、直接放流的科學保護體系,『這樣的增殖放流,作用纔大呢,我的目標是用十幾年時間讓鱘鰉魚在黑龍江形成強大群體。』雖然已年過五旬,但屈興纔談到鱘鰉魚保護,依舊激情飛揚。
全紀錄·資源恢復性增長軌跡
1772年,俄國學者在調查黑龍江水系漁業資源時,最早發現並記錄了這兩種名貴魚類,鱘鰉魚『游』進人們的視線。
上世紀末,由於水體污染和過度捕撈等多種因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稱的鱘鰉魚資源陷入瀕危境地。對鱘鰉魚資源的關注更上昇為以保護統領一切。
2001年,國際動物委員會先後向我國提出兩輪建議,要求我國必須建立並實施施氏鱘和達氏鰉的資源評估、儲量監測、地區性保護戰略、執法與鑒定、產品出口標識等制度;在制定捕撈與出口限額所依據的儲量評估監測體系建立之前,2001年度我國施氏鱘與達氏鰉魚子醬的出口限額各被削減了80%。
同年,國家領導人以及省裡領導先後就保護鱘鰉魚資源作出重要批示。黑龍江日報以《鱘鰉魚在哭泣》為題,在國內媒體中首家全面地報道了生活在黑龍江水系的鱘鰉魚資源銳減的現狀,並發出大力保護的呼聲;其後,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分別發出《簡報》第172期《珍稀魚種亟待保護》和《內參》第148期《救救鱘、鰉魚『二寶』》。
新聞媒體的報道,極大地喚起了全社會保護環境、保護資源的意識;許多群眾主動參與到保護工作中來,積極參與鱘鰉魚放流活動;一些群眾還對破壞資源、違法利用鱘鰉魚的行為進行檢舉揭發。如2003年9月,哈爾濱市農業委員會漁政處成功查獲違法經營達氏鰉101尾的案件,就是經群眾舉報獲得的線索。
省水產局提供的一份資料清晰地記錄著我省研究保護鱘鰉魚的工作軌跡:上世紀50年代末,人工繁殖技術成功;80年代,鱘鰉魚人工活體取卵技術成功,實現了親魚和魚卵兼得的願望;1988年,省內第一個專門從事鱘鰉魚人工繁殖、放流的勤得利施氏鱘養殖放流試驗站建成竣工;此後,蘿北鱘鰉魚試驗站、省特產魚類研究所中試基地、撫遠縣鱘鰉魚放流站、同江市鱘鰉魚放流站相繼建成。自2001年開始,我省每年都在黑龍江蘿北、同江、撫遠等江段舉行鱘鰉魚放流活動,至今已累計放流規格大小不等的鱘鰉魚幼魚845萬尾。
在科學與技術保護的同時,作為國際瀕危物種保護組織締約國,我省鱘鰉魚保護的政府行為也不斷加大力度,全面規范鱘鰉魚的捕撈、生產、加工、經營活動。我省鱘鰉魚資源的人工利用,全面實行特許管理制度,對鱘鰉魚的捕撈、馴養繁殖、加工、出售、出口、運輸等實行限額管理,定點限量捕撈,定點加工,定點銷售,定點出口。設立禁漁期,在每年春夏之交鱘鰉魚繁殖產卵期,實行船網分離,確保資源自然增殖;去年,農業部還投資為撫遠縣建設漁港,使漁船在禁漁期間得到集中看管,開創禁漁期管理的新路。據悉,近日農業部又派出專家組到同江市進行考察、選址,擬在同江市繼續投資建設漁港。據不完全統計,從2001年至今,為保護鱘鰉魚資源,中央和省市各級財政已累計投入4000多萬元專項資金。
截至目前,可喜的是鱘鰉魚終於出現資源的恢復性增長。
身處觀念、資金與管理的重重包圍
絕跡逢生之路
從全流域隨意捕撈到定點限量作業,從只捕不養到人工增殖放流,鱘鰉魚『游』出絕跡危機之路還是遭遇了觀念、資金與管理的重重包圍。采訪中,省水產局副局長陳志超的回憶將我們帶入那段艱難的歷程,最終,也更體會到今日成功的甘甜———
觀念碰撞:『錢從我門口過,我能不撈嗎?』應對:放小魚養大魚,是給子孫攢家底
設立禁漁期、限定捕撈額度,實行特許管理,保護鱘鰉魚首先遭遇的就是漁民的『不理解』。陳志超清晰地記得,1998年他們在鱘鰉魚主產地撫遠給漁民辦班講鱘鰉魚的特許管理時,漁民反應非常強烈。『江在流,魚在游,錢從我門口過,我能不撈嗎?沿江十幾個縣,我們不撈,別人也得撈!』漁民們毫不客氣。
從滿江筒子隨便撈到定點定量作業,前後的巨大反差對於一個先有漁場後有縣城的地方來說,產生的震蕩之大可想而知。據介紹,在黑龍江上,捕獵鱘鰉魚是傳統漁民的重要經濟來源。以淡水漁業資源最好的撫遠為例,這裡以土地為生的農民沒多少,絕大多數人以打魚為生,最熟悉最親切的就是船和魚網;縣財政幾乎均來自漁業,有『漁財政』之稱。
如今,漁民不但已完全接受了國家對鱘鰉魚資源保護利用的政策,還發自內心地感謝政府年年出資放流;過去漁民根本不懂養魚,如今許多人放下魚網,來到養殖基地發展;過去漁民打上來個『魚毛』,寧可拿回家喂雞也捨不得放了,如今『鰉魚羔子』撞上網來也不要。讓他們思想徹底轉變的是政府實實在在的誠意和保護資源的力度———
幾年間,國家和省財政在撫遠大量投資,建原種場、放流站、建漁港,為漁民轉產和人工增殖資源提供基礎設施;縣政府將水質最好的大力加湖闢建為養殖基地;每年出資放流鱘鰉魚,既保護魚種,又給子孫後代攢下了家底。
資金不足:放流需要大量資金應對:以資源補償資源
保護鱘鰉魚,人工放流已成為一個必行措施,但是,在熱鬧而愉快的放流場面背後,是業內人士克服資金不足的種種艱辛和努力。
隨著鱘鰉魚在市場上的熱銷和人工養殖的昇溫,其魚苗成為市場新寵,交易都以厘米論價,一厘米一元錢,一條5厘米長的小魚苗,在市場上就可賣到5元錢;苗越大價越高;受親魚供卵影響,魚苗市場供不應求。在人工繁殖為養魚者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放流增殖所需的魚苗帶來了巨大的資金壓力。2001年,我省第一次舉行大規模鱘鰉魚放流活動,15萬尾體長在5厘米到50多厘米的幼魚歡快地游入江中,在社會上引起很好反響。但有誰知道業內人士心中的苦澀,因為以人工放流的回捕率算,這15萬尾幼魚最終能作為補充資源壯大鱘鰉魚群體的,寥寥無幾;要扭轉我省鱘鰉魚資源瀕危的現狀,所需的放流規模遠遠大於此,但苗從哪來,錢從哪來。盡管對這項公益性事業,國家農業部、省發改委、省財政都給予了很大支持,但仍滿足不了發展的需要。於是,一種『以資源補償資源』的方法,在實踐中誕生———
在科研人員的技術支持下,目前我省對鱘鰉魚資源的利用已實現科學性與可持續性。一般漁民捕到的鱘鰉魚親體,由漁政機構登記後交售給國家指定的收購單位,放流站的技術人員進行活體取卵,孵化魚苗,培育到一定體長後,一部分用作放流,一部分出售,一部分做商品魚養殖,再以出售魚苗和商品魚的利潤補貼放流的資金缺口。同時,鱘鰉魚實行特許證管理的有關辦證收費,也全部『羊毛用在羊身上』。
管養難題:禁捕期利與義的取捨應對:漁業產區在轉產轉業傾注大量心血
讓魚兒安全地產卵、繁育是保護魚類資源的關鍵措施。但是,鱘鰉魚集中時間、地點產卵繁殖的繁育期,也是該魚最好捕、懷卵量最多、經濟效益最好的季節。在此時禁捕,難免會有人受利益驅使『不聽話』;另外,規定采捕規格,將未成熟的幼魚一律放生,這種可持續的利用也讓漁民時時面對利與義的取捨。正因如此,除了降低捕撈強度、人工增殖放流,加強管理在鱘鰉魚保護中的作用也舉足輕重。
撫遠縣水產局局長屈興纔告訴記者,每年4月下旬漁民開始捕魚時,縣裡的30多名漁政管理人員就全員上現場了。盡管江水中滿是冰碴,他們也必須監守在作業灘地,規范作業秩序,防止越界捕撈,監督特許捕撈。由於戰線長,捕撈作業點分散,而漁政人員相對較少,他們很難做到按時倒班,許多人經常是12小時呆在作業江面,衣服被江水打濕又凍硬了,一走動起來『嘎嘎』直響,但是,沒有一個人叫苦。從鱘鰉魚被強制保護到如今,為削減捕撈漁船,降低捕撈強度,從根本上讓魚兒得到修養生息,幾年間,黑龍江全流域捕撈漁船,已由7000只削減到現在的3724只,減少46.8%%;從2001年起,鱘鰉魚的捕撈江段從全流域縮短到嘉蔭至撫遠的630公裡江段之間;到2005年,這個區間允許捕鱘鰉魚的漁船只有345只。從另一個角度見證了保護力度的逐步昇級。
漁船的減少雖有利於資源保護,但也不可避免地對漁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影響。為從『根』上解決保護與利用的矛盾,我省在漁業產區的轉產轉業上也傾注了大量心血。如,為以漁業為生的赫哲族漁民蓋新居、建小區、分土地、上項目,積極發展替代產業;政府扶持建設養殖基地,在苗種和技術上予以支持,幫助漁民更新觀念,由捕轉養;因地制宜開展多種經營生產,等等。去年,農業部投資為撫遠縣建設漁港,既解決了禁漁期間捕撈漁船集中看管的問題,又搭建了延長產業鏈、打造魚產品流通集散地的平臺。
資料·鱘鰉魚
恐怕沒人能用一個詞准確地概括棲息在我省黑龍江水系特有的鱘鰉魚有多麼珍貴———它曾和恐龍生活在同一年代,它古朴的外表一億三千多萬年來從未改變,成為研究地質地貌和物種進化不可多得的活體標本;它和生活在長江水系的中華鱘齊名,但在國內9種鱘科水生野生動物中,它卻是惟一能給人們帶來現實生產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魚類。
達氏鰉,曾用名黑龍江鰉魚。個體甚大,大的達1000公斤。施氏鱘,曾用名黑龍江鱘魚。體長無鱗,體色背部棕灰色或褐色,腹部銀白,棲息生活在河道中,壽命很長,已發現40齡以上的個體。
目前世界上只有三個鱘鰉魚的淡水生態區域,我省是其中之一。黑龍江水域是鱘鰉魚的產區,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及與其相通的江河湖泊,松花江和烏蘇裡江數量稀少。
作為淡水中個體最大、壽命最長的大型魚類,鱘鰉魚具有性成熟晚、群體年齡復雜、幼魚成活率低、補充群體少等生物學特點,一般鱘魚的性成熟時間為9?10齡,鰉魚為16?17齡。由於自身繁殖周期長,一旦資源遭到破壞,則恢復過程漫長。
背景·人工增殖放流回顧
2001年7月4日至6日,省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首次在黑龍江蘿北、撫遠江段舉行了大規格、大規模鱘鰉魚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動。一次性投放了15萬尾鱘鰉魚幼魚。
2002年7月13日,省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在黑龍江撫遠江段舉行鱘鰉魚放流活動,投放大規格鱘鰉魚幼魚5萬多尾。
2003年7月10日,黑龍江同江市、撫遠縣、蘿北縣江段同時放流。共投放鱘鰉魚幼魚20萬尾。
2004年7月10日,蘿北縣、同江市津街口、勤得利、撫遠縣江段同時放流,共投放體長在5厘米以上的鱘鰉魚幼魚12萬尾。
2004年7月14日,同江市三江口江段成功舉行鱘鰉魚放流活動。此次放流有三大亮點:一是雌性親魚來自松花江肇源縣江段,這是我省近50年來首次在松花江中上游捕獲鱘鰉魚親體,並成功繁殖;二是采用活體取卵技術進行人工繁殖培育幼魚,既得到了魚苗,又保護了親魚資源;三是將鱘鰉魚親魚及其子一代同時放歸故鄉,在我省尚屬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