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走進裝飾一新的東北烈士紀念館 感受抗日戰爭第一戰
2005-08-14 14:57:3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唐小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14日電 在『八·一五』東北烈士紀念館重新開館前夕,記者兩次走進裝飾一新的東北烈士紀念館,先睹基本陳列『真容』。東北烈士紀念館一改以往烈士館的『一張照片,一段文字,一個展櫃』的傳統展示模式,用文學和藝術的形式,結合現代高科技手段來烘托歷史主題。

  從正門步入門廳,右側黑白大理石組成白山黑水的圖案,象征著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左側鑲嵌在白色大理石上的是蜿蜒曲折的紅色大理石,那是堅不可摧的長城,象征著全中國的抗戰。由2噸多重的漢白玉大理石制成的巨大花環分列兩側,來紀念烈士英魂;花環中間用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來象征抗日的烽火以及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在世代傳揚。據劉加量館長介紹,火炬采用電子屏技術,這種形式用在紀念館還是首次。

  目光正前方是坐落在緩臺上的一尊神情莊嚴的帶槍無名烈士像,由我國著名雕塑家孫家彬精心雕刻而成,是獻給千千萬萬犧牲在黑土地上的無名英雄的。舉頭仰望,頭頂是一巨型的抗聯五星勛章形燈飾在天棚上閃閃發光,這是象征著抗戰的勝利……門廳這一組設計,讓觀眾深刻領悟了其內在寓意:在東北抗戰和全國抗戰中,是無數英烈的奮戰與流血犧牲纔換來了最後的勝利。

  據劉館長介紹,這次基本陳列為配合慶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而設計,為了增強感染力與震撼力,增設了許多耐人尋味的亮點,而且整體風格與外部建

  築的歐式風格和諧一致、渾然一體。

  步入《黑土英魂———東北抗日烈士事跡展》序廳,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的銅版畫,那是美麗富饒的東北黑土地,上面是長白山天池的美景,天池流下的水哺育了勤勞的東北人民,黑土地生長的大豆高粱,養育著千千萬萬的東北人民,畫面還展現了這片熱土上的雪鄉、樹掛、鶴鄉等自然風光,這組照片全采用銅版顏色,具有濃厚的歷史滄桑感。

  那一令人注目的大型雕像名為《醒獅》,《醒獅》巧妙地利用東三省的版圖及森林、山脈繪成雄獅的背景,一頭怒吼的巨獅張開大口正在醒來,前面是一位健壯的東北大漢奮力托起了獅頭,這組雕像反映了東北人民積極向上、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走進一廳看到,展覽基調均采用白色。對此,劉館長介紹說,白色既是東北地域雪的代表,又因老館改造面積較小,白色顯得視野開闊。『九·一八』事變沒有選用紅磚牆,而是選用白色城牆,並用黑色象征日本惡勢力推開白色的城牆———我們的家園,侵犯我國。

  江橋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的第一次戰役。在此次重新布展中,給予了江橋抗戰以客觀公正的歷史評價。江橋抗戰模型向大家展示了在中國戰場上被中國軍隊擊落的第一架日軍戰機。當時馬佔山將軍指揮的部隊武器裝備比較落後,步槍、土炮的有效射程很近,日軍完全掌握了制空權。敵方的飛機對我守橋部隊構成很大威脅,危急之下,馬佔山將軍命令部隊十四個人為一排,組成十幾排的一個個方陣,躺在地上槍口向上,日軍看到我方人員密集是投彈的最好時機,在敵機俯衝投彈的時候,我軍方陣的所有人員同時開槍,日軍戰機中26彈墜毀。

  看過氣吞山河的大型雕塑《還我河山》,再看展櫃裡陳列的馬佔山將軍離開東北,在莫斯科曾經穿過的黑呢子中山裝,也讓人深深地記住了這位民族英雄。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