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北抗戰勝利碑 |
![]() |
將軍書法牆 |
東北網8月14日電 在8月15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到來之際,英雄鶴城又樹起了一座歷史豐碑。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世界反法西斯宣傳陣地、文化旅游景區、市民休閑廣場於一體的和平廣場於14日竣工。
作為打響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第一槍的發生地,齊齊哈爾市把建設和平廣場作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系列活動的重中之重,被市委、市政府列為今年重點工作之一。
規劃面積達4.14萬平方米的和平廣場位於齊齊哈爾嫩江江畔、中華路西端。廣場主體由抗戰紀念牆、勝利紀念碑、江橋抗戰紀念雕塑組成。廣場鋪裝以石材為主,結合大面積卵石地面營造出肅穆凝重的氛圍。夏天可在卵石池內注水形成水池,取名為『和平之水』,池形為日本侵略者佔領中國版圖的抽象。池內2000多萬顆卵石象征在抗日戰爭中落難的兩千多萬中國軍民,中間以大石鐫刻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制造的慘絕人寰的歷史事件。在廣場周圍,規則布置綠化和少量草坪及喬灌木,以供游人休息停留。
進入廣場,220延長米的抗戰紀念牆從低到高排列圍合。抗戰紀念牆是中央電視臺《抗戰》攝制組在拍攝采訪過程中引發出來的創意。早在兩年前,中央電視臺在籌拍大型紀錄片《抗戰》時,准備將一些參加過抗戰的老戰士的手印鑲嵌在抗戰牆上留下歷史的見證。今年5月底,中央電視臺歷時盡近兩年時間完成了手印的采集工作。采集范圍涉及全國25個省市及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日本反戰同盟人士,前蘇聯紅軍戰士,韓國籍參加過中國抗戰的人士及美國飛虎隊成員等。齊齊哈爾作為打響抗日戰爭第一槍的所在地,在全國眾多申建地市中得到了中央電視臺的認同,使抗戰紀念牆最終落戶我市。北京居庸關長城管理委員會聞訊也將他們在民間搜集的60塊古長城城磚贈送給和平廣場。抗戰紀念牆之一的手印牆整體外觀設計為現代抽象幾何造型,采用平面主體交叉的形式,動靜結合,長42米,高5.2米。正面圖案由青銅鑄成的城磚構成,上面鑲嵌由國內外征集來的600名參加過中國抗戰的健在者的手印及本人簽名。60塊古長城磚鑲嵌其中,以象征抗戰的勝利是全民族的偉大勝利。主題浮雕是抗戰紀念牆另一組成部分,共分《流亡》、《奴役》、《屠殺》、《抗爭》和《勝利》五部分,生動再現了從1931年『九·一八』至1945年抗戰勝利的艱苦卓絕的歷程。
和平廣場勝利紀念碑高37米,象征著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整體造型取『鑄劍為犁』之意,象征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碑塔由高低兩個塔重疊組成,象征著正義與邪惡的對抗。高塔寓意為正義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最後的勝利,低塔以傾斜的折線型狀寓意日本侵略者的可恥的失敗。勝利紀念碑四塊基座圍合組成一面破碎的日本侵略軍軍旗,寓意為中國抗日戰爭以日本帝國主義的失敗告終。
江橋抗戰紀念雕塑由《抗日火種》、《打響第一槍》、《浴血奮戰》三部分內容組成。《抗日火種》表現了侵華日軍燒殺搶掠的暴行引起中國軍民強烈憤慨和憎恨,在富有抗擊外侮精神的龍江大地播下仇恨的火種、抗爭的火種。《打響第一槍》在群雕中間策馬揮槍的指揮官是愛國抗戰將領馬佔山將軍,群雕上鐫刻了馬佔山將軍親筆題寫的『還我河山』四字。《浴血奮戰》雕塑中的人物,有的躍馬衝鋒,有的舉槍射擊,有的揮刀撕殺,人物形象既體現了『江橋抗戰』當時戰斗的殘酷、慘烈,更充分表現出了中國抗日軍隊英勇作戰、視死如歸的悲壯與豪邁。
![]() |
抗戰浮雕 |
![]() |
抗戰紀念牆手印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