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5日電 1934年至1945年,侵華日軍歷時10餘年,在東起吉林省琿春,中部經黑龍江省中蘇邊境,西至海拉爾和阿爾山5000公裡邊境地帶,共修築17處要塞,要塞群相加約1700公裡,共有8萬個永備工事。此外,還包括數以千計的永久性地下倉庫、電站、通信樞紐部、給水站等附屬軍事設施和大量二、三線一般陣地和野戰陣地及軍用機場、軍用鐵路和公路,工程巨大。
侵華日軍東北軍事要塞被日軍自喻為『東方馬奇諾防線』,其軍事功能、建築規模甚至遠遠超過了馬奇諾防線。侵華日軍要塞不但是侵略的歷史見證,也是罪惡的見證:為了修築要塞,強征和奴役中國勞工320多萬人,造成了100多萬勞工的死亡;同時強征、騙征中、朝兩國婦女為慰安婦,為日軍充當性奴隸。
10年修築17處要塞群
『九一八』事變後的第二年,關東軍即擬定了侵略矛頭直指前蘇聯的《對蘇攻勢作戰計劃》,日軍東北邊境要塞就是這個計劃的一部分。日軍要塞所有築壘都構築有鋼筋混凝土工事、永備火力點,有鋼帽堡、裝甲觀察哨及土木質火力點。有步兵掩體、機動戰壕、反坦克壕、連環鐵絲網和防步兵地雷區。有彈藥庫存、糧秣庫存、發電站、給排水系統和浴室等,有以班、排為單位的兵室、會議室、醫務所、廚房、電話機房和軍官指揮所,有電動鋼軌運輸車和專用通道、豎井、通風口等。洞口頂部和四周還要澆築混凝土,一般都是1到2米厚。
侵華日軍17處要塞的設計、施工和經營,是在極其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其保密措施由始至終貫穿著秘密偵察、秘密設計、秘密施工。現已查閱到的有關日偽檔案資料均標注著『絕密』、『機密』等字樣,其原文中無一不多次反復強調『秘密保持』的重要性。
日本關東軍修築國境築壘工程,采取當時世界最先進技術,耗費巨資,在茂密的山林中秘密施工,其隱蔽程度即使白天走到近處也難以發現。
百萬中國勞工慘死要塞
據專家調查,日本在中國東北邊境修築要塞等軍事工程,強征和奴役中國勞工320多萬人,造成了100多萬勞工的死亡。
據幸存者介紹,他們住的都是用葦席或茅草搭起來的棚子,每個棚子住幾十人至上百人不等,夏天潮濕炎熱的天氣大多數勞工身上長了疥瘡,渾身流膿水。勞工們天一亮就被趕出去做工,一直到天黑纔收工,要是去得稍微晚一點,日本兵就用槍把子打,用腳踢,做工稍微慢一點或休息時間稍微長一點日本兵也過來打罵。勞工乾重活卻吃不飽飯,大家個個餓得骨瘦如柴。在殘酷的奴役下,許多勞工身體無法支持,日本人不但不給勞工治病,反而殘忍地將勞工處死,有的勞工被日本監工舉起來摔死,然後拖到狼狗圈裡喂狼狗;還有許多勞工因病重沒法再為日本侵略者賣命而被活活扔進萬人坑。
有勞工證實,一項工程結束後,日本人也要開個慶功會,會後要給勞工一頓平日吃不到的好飯:兩合面饅頭,一大碗帶油腥的菜湯和兩塊咸菜。日本人就在這些飯菜中下毒,全棚勞工常常一排排死去。要塞勞工在工程完工後,除了被采取各種手段秘密屠殺外,還有被遣送到內地『矯正輔導院』,作為輔導工人,繼續強制進行各類苦役,而每逢工程結束後,他們還會被全部殺掉。
二戰的最後終結地
1945年8月9日午夜,蘇軍在大炮和飛機的掩護下,分三路向日軍發動進攻。北路蘇軍經7日苦戰攻克廟溝日軍要塞。中路蘇軍迅速攻入東寧縣城,向牡丹江方向追擊日軍。而南路蘇軍本來是向鄖山和勝山要塞攻擊的,但由於要塞隱蔽性強,駐守要塞的與後方切斷了通訊聯系的日軍第132旅團第783大隊沒有與蘇軍交火,因此蘇軍沒有發現這一部分日軍,直接向中國境內追擊日軍而去。
據親身參與那場戰斗的張福忠老人回憶,1945年8月11日,他到鄖山要塞去撿『洋落』。在日本兵營,他撿了一把東洋刀,拿著刀到處挑來挑去,當他挑開一張床上的墊子時,突然發現下面的洞口藏了一群手裡端著上了刺刀的日本兵。張福忠驚慌地轉身就跑,向駐紮在石門子的蘇軍報告了這一情況。一位懂中國話的蘇軍軍官向張福忠詳細地了解了情況。
第二天,一個師的蘇軍從蘇聯境內開過來,包圍了鄖山要塞和勝山要塞,從老黑山追擊日軍的蘇軍調回來的一部分兵力也參與了圍困攻擊要塞的戰斗,還有兩個炮營。鄖山要塞和勝山要塞的日軍進行了殊死的抵抗。蘇軍炮火非常猛烈,同時兩個轟炸機師出動了170多架次的飛機轟炸。
打到第17天,日軍不投降,蘇軍也打不進去,人員死傷極多。日本第三軍後勤參謀河野貞夫中佐奉蘇軍命令乘飛機到達東寧,向要塞內頑抗的日軍宣布天皇的投降詔書和向蘇軍交出武器的命令。蘇軍讓張福忠給這個日本軍官帶路,頭一天要塞裡的日本兵打槍,他們沒能上去。第二天,河野貞夫喊著話進了工事。第三天,要塞內的日軍向蘇軍投降。投降的日軍有近900人。
號稱『東方馬奇諾防線』的日軍要塞,並沒有挽救侵略者失敗的命運。
蘇軍隨軍記者乾德拉多維奇寫的《最後的一次戰斗》一文寫道:『日本鬼子開始從自己的巢穴中跑出來:首先是完整的俘虜,然後是傷號,接著拖出來的是死屍,有一百五十多具。』
最後乾德拉多維奇寫道:『這一切都是在1945年8月30日發生的事情。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一次戰斗就是這樣結束的。』
要塞簡介
東寧要塞
東寧要塞是侵華日軍在亞洲遺留的最大軍事要塞。東寧要塞寬110多公裡,縱深約70多公裡。整個要塞分為作戰區、保障區和後勤支援體系三大部分,由11個主要山脈組成,每一個要塞的面積都在4萬平方米以上。有永久性陣地7處,永備工事400多個,300平方米以上永備地下彈藥庫84個。要塞群中最大要塞為勝洪山要塞,面積為8萬平方米。
虎頭要塞
虎頭要塞被公認為是侵華日軍在亞洲的最大軍事要塞之一。據分析,虎頭要塞從戰略意義上小於東寧要塞,虎頭要塞可以控制俄中東鐵路和西伯利亞地區,是東寧要塞群的側翼部分。東寧要塞群的11個地下要塞均建在面向俄羅斯海參崴等重要城市的地區,控制著通往太平洋的交通要道。
五家山要塞
位於中、俄、朝三國交界的吉林省琿春市五家山要塞,是侵華日軍軍事要塞最南端的起點。
日軍修建這個要塞前後共有14年時間。五家山要塞四處相連,堡壘縱橫交錯,地下工事設施齊全,有彈藥庫、發電室、醫療所、指揮室、無線電室、炊事室、兵捨、監視所、衛生間和浴室。洞裡設計精巧,四通八達,不了解其內部結構的人,進去容易出來難。洞中有洞,堡壘相連,工事全部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