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噴泉--節約型社會難以承受之痛 |
新華網黑龍江頻道記者 鄒大鵬 程子龍 不噴啤酒,看起來更加美麗 "敗家"啤酒噴泉驚起一片喊打之聲 據當地媒體報道,建造該啤酒噴泉共需要啤酒90噸,而生產這些啤酒則需消耗水1800噸、煤9000公斤、電1.44萬度、大麥和大米1.8萬公斤。有人更是細算了一筆賬,生產啤酒的大麥和大米足夠一個普通三口之家吃上至少20年,而消耗的水至少是50戶城市居民一年的用水量。 在哈爾濱開發區媒體做技術工作的陳先生一直是該啤酒品牌的忠實擁躉,但啤酒噴泉事件發生後,他與朋友們達成了共識--聚會時誰也不再喝該啤酒。他說:"見過敗家的,但沒見過這樣敗家的!這種鋪張浪費的行徑太可恥了,也傷透了我們消費者的心,因為這浪費的不僅僅是啤酒和錢,更是浪費了巨大的社會公共資源和無數人的勞動。" 一位哈爾濱籍的網友坦言:在北京等外地聚會時,他只在出售該品牌啤酒的酒店聚餐,否則滴酒不沾,並一直以此為榮,現在與朋友聚會時感到很丟臉。個別情緒比較激烈的網友甚至留言:"腦子進啤酒了--哈爾濱建全國第一個啤酒噴泉!" "企業追求廣告效應制造企業文化沒錯,但不能只盯住眼球經濟和轟動效應!"黑龍江大學學生劉宇說,啤酒噴泉讓人不禁聯想起酒池肉林,與大款燒錢有何區別,我們還沒有富裕到可以噴灑啤酒取樂的程度,還有多少農民工喝不到啤酒,這是對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現在全國正在協力打造節約型社會,企業應當擔負起社會責任,政府管理部門更應該把好關,而不是渲染這種奢華的浪費。啤酒是企業的,但啤酒更是社會的,它凝聚了無數人的勞動,啤酒噴泉的鬧劇上演是對國家和民族的不負責任,節約與可持續發展成了一句空話。 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由莉穎說,啤酒噴泉有作秀之嫌,雖然主辦方可以通過這種奢侈浪費的廣告取得轟動效應和知名度,但卻將失去美譽度,是一次不成功的公關推銷。資源緊張已經是我國發展的一個重要難題,在構建節約型社會的關節點,這種不和諧的聲音將使企業形象受損,並最終失去消費者的支持,得不償失。 企業的生存、成長,需要的不僅是優質的產品,更需要內在的精神文化。作為一個大企業,內在的精神文化應該是積極的、向上的,符合時代潮流的。我們現在的時代潮流是"構建和諧社會",所以企業的精神文化體現的也應是"和諧"。而和諧中體現出來的非常重要的一點便是節約。只有一個對社會負責任的企業纔能贏得員工和消費者真正的信任和擁護。 在啤酒節上飲酒的人們 啤酒噴泉難闖"節約紅燈"緊急剎車
8月5日,哈爾濱國際啤酒節組委會的一位姓張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解釋,此次啤酒節的費用,由美國安海斯??布希城市發展基金會提供資金。這位工作人員說,安海斯布希城市發展基金會為了支持哈爾濱的城市發展,從今年開始將連續8年為哈爾濱市提供每年800萬元人民幣的資金。這些資金除了啤酒節以外,還用於建扶貧學校、搞國際招商會等提高哈爾濱的國際知名度等方面。這次啤酒節,完全是企業化運化,政府一分錢也不用掏。至於啤酒噴泉到底是誰策劃的,這位工作人員說,現在有專門的策劃公司可作策劃,另外,從組委會的角度,不便於跟記者說,最好記者去采訪企業。 8月6日晚在啤酒節開幕式之後,記者采訪了哈爾濱啤酒集團營運總裁符輝。符輝說,當時策劃方案的由頭和思想是:哈爾濱是一個有名的啤酒城市,有很多的啤酒文化在裡面,哈爾濱和啤酒是水乳相融的關系。哈爾濱很多文化是一種啤酒文化。哈爾濱啤酒最早從俄羅斯流傳過來,是中國啤酒工業的一個代表,它應該有自己的特色。 符輝說,至於啤酒噴泉,他們的確做過一次試驗。那天是在400噸容量的一個池子裡面,加了1噸多啤酒,當時主要是想把啤酒的味道弄出來。他說,當時做試驗時用的啤酒是生產過程中的一種廢料,本來是要把它倒掉的。那個試驗也根本不像人們所說的浪費了多少噸糧食,多少噸煤,只是後來傳出來後被人們曲解了。 符輝說,哈啤集團是一點一滴進行資本積累的,所以不可能做出那麼浪費的事。 巴西人在啤酒節開幕式上的表演 "節約型社會"的神經為何被屢屢觸痛? 節水、節電、節油……節約一切可以節約的資源。正在全社會協力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今天,潑酒節、啤酒噴泉的鬧劇不斷上演,"節約神經"緣何被屢屢觸痛? 黑龍江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武恆聚說,潑酒節和啤酒噴泉不是偶然事例,只是奢靡鋪張的一個典型表象而已。近年來,浪費現象十分普遍,特別是在月餅過度包裝方面,已經不得不出臺專門規范進行管理,這與社會的消費環境有很大關系。一些企業和個人在節約資源方面意識存在誤區,認為既然出錢就可以隨意支配,別人無權過問,正是在這樣一個大的社會消費心理背景下,啤酒節纔變成"潑酒節",啤酒噴泉也開始有了表演舞臺。由於缺乏社會責任感,許多人對社會資源是有限的道理表現出了極大的漠視。 "浪費今天必將失去明天,遺憾的是在許多人眼裡沒有明天!"由莉穎說,構建節約型社會絕不僅僅是一種政府行為,每個企業和個人都應該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節約型社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在德國,節約資源已經成為品位和素質的象征,一些大企業在節約、環保等方面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廣泛的市場,如生產襯衫的一些國際知名企業為節約能源,包裝十分簡單,也非常環保,而我國許多企業則愛"面子",過度包裝浪費十分嚴重,而國內許多消費者又認同並支持這種浪費。 武恆聚認為,防止潑酒節、啤酒噴泉及過度包裝等浪費鬧劇的重演,僅靠立法是不夠的,也不可能一事一立法,關鍵是在構建節約型社會的時候,要打造健康的消費文化和氛圍,樹立適度消費為榮、鋪張浪費為恥的消費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