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8月18日電 按照中俄兩國政府今年6月協定,黑龍江和烏蘇裡江交匯處的黑瞎子島雙方各劃得二分之一,備受矚目的中俄國界東段紛擾就此塵埃落定。之後,黑瞎子島我方所在地政府開始迫不及待地籌劃對島嶼進行開發利用,各路專家紛紛出謀劃策,國內一些重量級民營企業也摩拳擦掌,規劃各自的淘金宏圖。據悉,目前提出的開發方案中有的已經具體到了把黑瞎子島規劃為農業區、旅游區和金融區等幾個板塊。
應當肯定地方政府此刻的敏捷反應。他們捕捉熱點提高自己的被關注度,借此營造發展機會,這樣的出發點毋庸置疑,但其做法值得商榷。歷經了無數政治風雲和歷史滄桑的黑瞎子島,自身卻是一塊純自然狀態、未經雕飾和驚擾的寶貴的處女地。對她的未來,應當悉心描繪、從長計議、趨利避害,切不能急於求成、草率行事、輕言『開發』。具體地說,對『開發』存在以下幾點疑慮。
一是必要性有多大。從當地政府的角度出發,黑瞎子島確實是一個吸引外界眼球的亮點,不可多得。但是站在全局考慮不免要問,這174平方公裡的版圖是不是必須通過馬上開發纔能凸顯它的價值?有什麼理由一邊費心耗力地提倡發掘和興建自然保護區、一邊又急不可待地在現成"保護區"身上打主意?
二是可行性有多少。地方政府和一些參與籌劃的人士雄心勃勃地提出,要把黑瞎子島建成東北亞經貿合作的橋頭堡,使之成為『北方的深圳』。但黑瞎子島畢竟只是一個相對閉塞、偏遠的內江島嶼,與深圳自然條件有天壤之別,盡管從理論上說它也確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的國際貿易的運輸樞紐,但實際難度有多大還需要經過更充分的調查和論證。而且,能否實現這個目標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鄰伴俄羅斯方面的合作態度,"剃頭挑子一頭熱"的想法和做法都沒有意義。
三是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最大的擔懮是,『開發』活動很可能打破島嶼的寧靜,進而毀壞這裡的生態與和諧。這樣的前例很多,教訓也很深刻,應當引以為戒。對於眼前的黑瞎子島來說,假如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的『開發』活動能夠換來的僅僅是小區域暫時的繁榮和一些參與企業的迅速發跡,那就需要認真權衡,不能頭腦發熱。應當重溫一下科學發展觀的理論,然後再做決策、再做取捨。
當然,並不是斷言『開發』活動就一定具有破壞性,也並不排除實現黑瞎子島商業價值和環境保護兩全其美的可能性,能做到這樣當然最好,而且應當鼓勵。所以,也並不是一味反對搞類似的開發建設,只是提醒當事者要慎之又慎,要著眼於全局、考慮到細微,切莫因急功近利反而成為破壞者、成為千古罪人。